大唐西进,骠骑大将军
“启禀李帅,此为战报,请您过目。”</p>
战争终止三天后,封常清手书战报,向李瑄禀告道。</p></p>
“封判官有劳了。”</p></p>
李瑄展开战报,仔细观读。</p></p>
封常清虽非状元,其貌不扬,但才华横溢,记录战报简细而明确。</p></p>
比刘单的捷书记录,有过之而无不及。</p></p>
捷书中详细地陈述河流、山坡、敌我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李瑄战术,条理分明。</p></p>
为让皇帝龙颜大悦,得到赏赐,描述作战环境,艰苦困难。不忘“得蒙圣恩”。</p></p>
将士们奋勇杀敌,多笔墨描写。</p></p>
对李瑄的身先士卒,封常清根据典军的记录,如实记录。</p></p>
同时,对胜战的统计,亦非常清晰。</p></p>
此战,大唐最先招降拔汗那、布哈拉、粟特诸国等,此为胜战的之美,谓之华。</p></p>
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p></p>
汉人从来不是血脉的称呼,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汉文化会侵入胡人的血液中。</p></p>
当大一统再次来临,大唐建立以后,不论是鲜卑的独孤、长孙、尉迟,还是匈奴的赫连、呼延、当于,亦或者羌族的荔非、钳耳、夫蒙,几代以后,他们只有一个称号—汉!</p></p>
封常清是跛脚,注定了他是儒将,他明白只有如此,西域才能成为下一个河西走廊。</p></p>
至于修山道数以万计的死伤,就不在封常清考虑范围内了。</p></p>
大唐要掌控河中,迟早要有联通河中的要道。大食人不死,就得汉人和西域人去死。</p></p>
“这是我的奏功表,补充完捷书后,以我的名义呈给圣人。”</p></p>
在封常清离开的时候,李瑄拿出一份捷书。</p></p>
既战必有功封,李瑄要继续将士们的士气。</p></p>
获得勋章,获得职事官的赏赐。</p></p>
哪怕金银绢锦不到,赏赐先让他们知晓。</p></p>
封常清拿到奏功书后,恭敬退去。</p></p>
李瑄出营寨,带着亲卫,看依旧在埋尸体的士卒。</p></p>
大唐的地界,必须要给这些尸体处理掉。</p></p>
如果是大食士兵,他们身上的铁甲、皮甲,都要被脱去。</p></p>
这些都可以废物利用。</p></p>
大食带来的许多书籍,都被李瑄下令好好保存,届时翻译出来。</p></p>
他们随军的数百匠人,躲过修路的命运。</p></p>
这些匠人会一些大食的技术,会制造锁子甲、札甲,能锻造宝刀。</p></p>
大唐可以用到他们。</p></p>
至于唐军死亡的将士,登记造册后,用马皮和绢裹住,埋葬在碎叶水旁,李瑄会为他们举行葬礼,以安军心。</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