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之拜太子太师,封宋国公
李适之拜太子太师,封宋国公</p>
兴庆殿。</p>
圣人还未入殿前,诸臣在殿中小声私语。</p>
“左相脸色不太好啊!”</p>
韦坚见李适之神情憔悴,忍不住说道。</p>
“呵呵……韦尚书,你的时机到了。”</p>
李适之答非所问,他向韦坚暗示一句。</p>
“相公难道要荐我为吏部?”</p>
韦坚心中一喜,赶紧凑上前,耳语道。</p>
在尚书省权柄被架空以后。中书省的右相(中书令),门下省的左相(侍中),是固定的两个宰相位置。</p>
尤其是“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堂,在中书门下堂又设立吏房、兵房、户房、枢机房、刑礼房后,直接让六部尚书的职事官变得几乎没有权力。</p>
如韦坚是刑部尚书,虽然他权力很大,很强势。但厉害的不是“刑部尚书”,而是韦坚兼任刑礼房的差遣官。</p>
如果哪个尚书没有兼职中书门下五房差遣,那基本上和养老差不多。</p>
但现在政局还未大变,李隆基一般在任命尚书的时候,必加五房差遣。</p>
在韦坚的念想中,他只要当吏部尚书,领中书门下堂吏部差遣。入相之势更为明显。</p>
说不定哪天李隆基一高兴,就给他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p>
“等着吧!”</p>
李适之拍了拍韦坚的肩膀。</p>
这时,监礼官唱礼:“陛下至!”</p>
“拜见陛下!”</p>
文武百官整着恢复姿态,向李隆基一拜。</p>
只有韦坚心不在焉。</p>
人这一生,为了名利而追逐,哪怕知道布满荆棘,哪怕知道会付出生命。</p>
朝堂上,枢机议事、日常事务、地方事务先后回禀、处理。</p>
其中枢机议事,是宰相和皇帝提前在中书门下堂商量,然后才告知诸臣。</p>
无臣子再禀告事宜,就在李隆基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李适之上前向李隆基一拜,缓缓说道:“启禀陛下,臣近日处理政务时迷幻出错,心力憔悴,上请移病。”</p>
移病,是辞职的委婉说法。</p>
一石激起千层浪。</p>
文武百官无一不震动,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李适之。</p>
不明白,实在不明白。左相如日中天,正是仕途巅峰求进之时。再迈出一步,就可以问鼎首席。</p>
而且左相的身体一向不错,以酒名动长安,怎么能甘心辞官呢?</p>
设身处地,即便生病,只要不是病入膏肓,就一定不会离开这个位置。</p>
权力一旦到手里,哪怕是贤明、清正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放手。</p>
韦坚此刻也懵了,他以为左相会推荐他为吏部尚书。没想到左相竟辞去相职。</p>
他苦苦追逐的权力,左相竟这么轻易放弃。他与左相接触颇多,没感觉到左相身体有什么不对。</p>
不过他心中又突然涌来惊喜,因为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同。左相空缺,会立刻推举出新的宰相,主持门下省事务,位列两班。</p>
听李适之刚才的意思,像是要临走前推举他为左相,这比梦中还要美好,简直是喜从天降。</p>
同样的,右相李林甫眉头一下凝起来。</p>
工于权术的他,连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想去算计人。</p>
起初他也愣了一下,不过他可是策划了“杨璹事件”那样的阴招。</p>
再结合他一直期待的“父相子帅”,立刻明白李适之这老匹夫以退为进,准备给李瑄让道。</p>
李适之一旦离开权力中心,圣人便不会猜忌掌兵的李瑄。</p>
这一刻,李林甫不得不佩服李适之的决心与果断。</p>
识破这种的凶险困境,不是去压制儿子,而是自己挺身罢相。</p>
李林甫一向看不起李适之,但此时此刻他对李适之刮目相看,他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魄力。</p>
越想心中越乱,李林甫微微闭上眼睛,等待圣人的决断。</p>
“古代陶渊明仕途不得志,归隐山林,卿已至宰相,又不像贺监那样年迈,为何要主动请辞?如果真需要养病,朕准你一个月假期。辞相之事,你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p>
李隆基一听李适之要辞职很不开心。他最想的事情,是朝堂稳定,这样他就能安心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