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智取物资中转站(4)(2 / 2)

“难怪我们没有发现。不过,100多里的路,让他们怎么回去?”

“我们不是也要走回去吗?大不了多走一段时间,我们晚上行军,白天找地方隐蔽起来不就是了吗?”

“如果你跟他们能说得通就行,如果说不通,我们就把他们放到这里,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逃生。”

在交谈中发现,这些被送往前线的女人都是来自于朝鲜、华夏,还有个别的苏联的年轻女子。她们也知道自己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危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地方竟然被中国的军队给救了。

刚才跟李梦天没说话的女孩叫金玉涵,竟然是燕京大学的学生。

从内心的说,他们非常的感激拯救他们的这支军队,但是又担心这支军队把他们放在这里,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当郭志安向他们说明李营长的意图之后,大家都表示愿意跟随部队和小日本进行战斗。

于是李营长命令:每车随车押车的人员为2人,张明,孙萨里带上原来的两个侦察小组,不够的人员,有侦察连补充。你们的任务是随车行动,把车辆押到自己所指定的位置。

行走的路线,不是直接朝自己驻地的方向走,而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走一段距离之后择机掉头直接返回宿营地进法。

其他人员原地休息,吃饱喝足,每人负重二十公斤,半个小时出发。

行军序列,二连为先锋,接下来的是杨启明的弟兄、137师的弟兄们、被解救的妇女、三连、魏延庆小队、最后是侦察连。

侦察连负责整个部队的后卫工作。

张明对梁营长的用意并没有十分理解:“营长,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返回营地。”

“以我们目前的实力,还不易让敌人发觉我们。这样行走,就是给敌人造成一种错觉,让他们在追查的时候,不是朝着我们这个方向,而是向着与我们相背的方向,到时候即便被敌人发现,这样我们也有了充裕的时间。”

孙萨里由衷的说到:“营长想的真是周到。”

在这次活动中,侦察连被分为了两拨。第一波就是派出人员四处侦查,看看周围是不是有没有什么变化?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及时反馈,以便做出相应的准备和反应。

另一波就是跟随梁继华救助137师的弟兄们。

本来刘景才也应该跟随梁继华一起执行任务的,好在他这个人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并且不希望受到更大的约束。

假如跟着梁继华一起行动,在梁继华的眼皮底下,方方面面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刘景才本来是一个懒散的人,部队有部队的纪律,他始终把握一条原则,不论做什么,只要大原则没错,小打小闹的有点问题,不影响大局就行。

因为他们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所以长官对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一个散漫的习惯。

梁长官来了之后,他从心里并不十分惧怕,仍然和以前一样我行我素。可是通过这几天的接触,特别是梁长官救过他一命之后,他在心理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是尊重,崇拜、感恩,到底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有一点他自己是清楚的,在梁长官面前,他还真不敢太过放肆。

于是他想到了去担任侦察任务,本来也就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事情,没想到自己的想法一经提出,梁继华竟然同意他去担任侦察任务。

当然,这样安排,梁继华也有自己的考量。接应137师路军的弟兄们的任务是比较轻松的,就是遇到土匪,他相信凭自己部队的实力也会应付自如。

再说侦察连就是去参加这次战斗,充其量就是两个排的兵力。他自信对于这些兵力的领导和管控是不成问题的,不仅有自己在场,还有李梦天营长,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而恰恰相反,侦察任务却是当前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任务。

刘景才身为侦察连连长,不论素质还是经验都非常丰富,为完成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景才带着洪强等4个人,侦察的方向是华石村背后的大山。作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不仅要敢于面对当前的敌人,同样还会有更多的措施和方案,一旦遇到强敌,能做到能攻能守,攻守兼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对当地的风俗民情有个了解,对地理地形更应该是了如指掌。

基于这种情况,刘景才才带领着洪强和两名战士对大山的里边的情况进行认真的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