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新年,过法还是老套路。
大年初一吃过早餐,王鹏开始给爷爷奶奶,二叔二婶拜年,今年的压岁钱翻了一番,变成一毛了。
然后,就到了友仁爷爷家,友仁爷爷没有给他压岁钱,而是给他安排了好多活儿。
“小鹏,出了年节,你就该学针灸了,学针灸你首先要学懂藏象学,好好将书再看一遍。”
“好的,爷爷,我这几天一直在看呢。”
其实,王鹏也不是为了学针灸在研讨藏象学,主要是因为这门学问是中医学的基础,不把它弄懂,你就对中医无从谈起。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好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吃吃汤药,最多刮刮痧,针灸针灸,没有外科,不会做手术,其实错了。
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
当时解剖所取得的直观认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形态学的基础。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
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
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
《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
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方药。
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
金代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很大的贡献。
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药侧重补中升阳。
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