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质问(2 / 2)

下车后,何雨柱悄悄爬上高处,装模作样地说话,好像在跟人交流一般。

数分钟后,他踱至水泥管道旁,高声喊道:“陈队长,让车厢对着水泥管道。”

“好嘞。”

陈刚应答一声,随即指挥运输队的师傅调转车头。

不多时,第一辆车厢精准停在水泥管道正下方。

面对眼前的情况,何雨柱心神内敛,随后念头微动,无数的鱼便从水泥管道中涌出。

“哗啦哗啦!”

粗略估算,约有三万斤鱼被放了出来,随后何雨柱停止了操作,此时车厢已被鱼填满大半。

“换辆车继续。”

待五辆车装满后,他示意陈刚稍候,自己则再度返回,装模作样地交谈了一阵。

大约过了十分钟,他才下楼登上车说:“可以出发了,陈队长,一切都安排妥当。”

“好,出发吧。”

五辆车重新启程,由于装载了大量鱼货,行驶速度较慢,约一个小时后,终于回到了钢铁厂。

食堂门前,杨厂长带着几位厂领导及十几名工人翘首以盼,听见货车声后立刻迎上前去:“回来了,回来了!”

很快,五辆货车满载而归,整齐停靠在食堂门口。

车辆停下,何雨柱一行人也下了车。

“情况如何,何雨柱同志?”杨厂长急切地走上前问。

“厂长,一切顺利,鱼都运回来了。”

何雨柱笑意盈盈,将众人引至货车旁介绍道:“厂长,每辆车都装满了,具体数字不清楚,但肯定超过十万斤。”

“太好了,辛苦你了,先称重吧。”杨厂长笑着说道。

“第一车,二万八千五百九十六斤。”

“第二车,二万七千九百五十八斤。”

“第三车,二万八千零三十六斤。”

“第四车,二万八千六百零一斤。”

“第五车,二万七千九百六十五斤。”

经过三个小时的逐一称重,五辆车的总量达到了十四万一千一百五十六斤,远超何雨柱所说的十万斤。

按照厂里的定价标准,每斤三毛二分,总收益为四万五千一百六十九元九角二分。

得知确切数量与收益后,何雨柱忐忑地望向杨厂长,询问是否会有问题。

杨厂长岂是等闲之辈,他明白这是担心多余的鱼厂方可能无法完全接收,于是爽朗地笑了起来:“这才刚开始呢,十四万多斤鱼,我们厂还吃不完吗?只可惜买不到猪肉,不然就更完美了。”

听完这话,何雨柱悬着的心总算放下,只要厂方能全数接收就好。

话音未落,已有几位财务科的同事带着核算完毕的单据前来。

除了两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与一块手表的价值外,财务人员向杨厂长汇报:“厂长,总计捕获斤鱼,按每斤0.32元计,共元9角2分。

由于缺乏相关发票,因此自行车每辆定价240元,两辆合计480元;缝纫机为280元,手表则是230元,合计990元。

最终需支付对方元9角2分,这是明细清单,请您审阅。”

——

“这是明细清单,请您审阅。”

轧钢厂,食堂前。

杨厂长接过财务人员递上的单据,略作浏览后满意地点点头:“妥当。”

接着他转向何雨柱问道:“这样算不算合理?”

何雨柱明白杨厂长的顾虑,这自然是因为这些商品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

“当然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