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蒯叔还以为王鹏家遇到什么事了。
“有这么个事,我们蔡老师的他爹不是在省供销社吗?
他想弄点儿元宵给他们职工发福利,要的数量有点儿大,我想让队里动员社员们一起做一下,赶在十三以前给做出来,每斤元宵人家给出一块钱。”
王鹏跟蔡光启说好的是两块钱一斤,他给老蒯叔说一块钱,是经过自己估算的。
白糖、红糖当时一斤的价钱也就是六毛钱,糯米价在四毛五左右,加上芝麻、核桃、糖稀用不了多少,满打满算,一斤元宵的成本也就是六毛钱。
这里面还不包括水。
那家伙一斤元宵,起码有三两是水。
至于人工,那就不提了,大正月的大家都没有开工呢。歇在家里,歇着也是歇着,一千斤元宵挣四五百块钱,也就是三天的工夫,老蒯叔肯定会干的。
果不其然,老蒯叔愉快地就接受了。
“小鹏,这是好事,我马上安排,多用一些人,争取提前给你做出来。”
“老蒯叔,你可记得找人编点儿柳条筐,十斤元宵一筐,防止压碎元宵。”
“好的,这个更没问题。”
就这样,随着老蒯叔的广播声,村里顿时热闹起来。
磨米的磨米,编筐的编筐,到王鹏家拿白糖红糖做馅的做馅,事情立马就落实了下去。
新磨好的米,在水里浸泡了一天一夜,又风干了半天,然后就是碾面,罗面,滚元宵。
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十二那天,一百筐,每筐十斤的元宵就做了出来,王鹏当场将一千元现金支付给老蒯叔。
拿到钱,老蒯叔乐得嘴都没有合上。
“小鹏,好样的,以后这样的事情尽管往回了揽,大队全力支持你。”
“好的,我知道了,老蒯叔以后你就听好吧。”
和老蒯叔做完交接以后,王鹏用大队里的电话给蔡光启打了过去。
“蔡叔,元宵做好了,你让人来拉吧。”
“这么快?好,我马上让人去拉。”
过了有一个多小时,供销社的汽车就来到了村里,王鹏招呼着装车完,才回到了家里。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之间,正月十五就过去了,学校也开学了。
虽然,蔡老师已经拿到了京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还是来到了学校和大家告别。
她带着糖见人就发,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了欢乐的气氛之中。当然,她也没有给王鹏少带东西,带了满满地一大提报食物,并将自己在京城大学的地址给王鹏留了下来。
这段时间,也有陆陆续续的知青回到了村里,每个人都喜气洋洋,都给王鹏带了好多的礼物。
通过他们,王鹏知道了村里的知青几乎都通过了高考,再不济也是中专,让王鹏为他们十分的高兴。
就这样,熙熙攘攘的,一周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