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水岸边,营帐林立,旗帜在猎猎寒风中呼啸作响,宛如翻涌的黑色怒涛。隋军的营寨沿着辽水绵延数里,盔明甲亮的士兵们往来穿梭,忙碌而有序,却又隐隐弥漫着一股紧张压抑的气息。
隋帝杨广端坐在帅帐之中,面色冷峻,手中的马鞭轻轻敲击着桌案,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帐内诸将,或站或坐,皆是神色凝重,目光时不时望向杨广,等待着他的指令。此次御驾亲征高句丽,前期隋军可谓是节节胜利,一路势如破竹,让杨广心中满是豪情壮志。那些捷报如雪片般飞来,使得他愈发渴望在这最后的决战中亲自指挥,立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
“陛下,如今我军已陈兵辽水,高句丽的防线近在咫尺,依臣之见,当速速进兵,一鼓作气拿下平壤!”宇文述向前一步,抱拳说道,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他一心想着立下大功,加官进爵,全然不顾战场上的瞬息万变。
杨广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自得之色:“朕御驾亲征,本就是要让这高句丽见识我大隋的天威。此次定要亲手将那高句丽的王庭踏平,让四方蛮夷皆闻风丧胆!”说罢,他大手一挥,开始部署作战计划。
然而,杨广虽有雄心壮志,却对战场实际情况了解不足,指挥时过于刚愎自用。他的一道道指令下达后,看似有条不紊,实则打乱了原本默契的军事部署。军队调动频繁,士兵们疲惫不堪,战线也逐渐拉长,露出了许多破绽。
此时,高句丽的主帅乙支文德正站在辽水对岸的城墙上,冷眼观察着隋军的一举一动。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这隋帝杨广,好大喜功,如此指挥,正是我等反击的良机。”易知文德深知隋军势大,正面交锋难以取胜,于是便定下了诈降之计。
第二天,隋军的营帐外来了一群高句丽的使者,他们身着素服,手持降书,跪在地上,言辞恳切地请求投降。“隋帝陛下,我高句丽愿举国投降,望陛下饶恕我等臣民,我们愿岁岁称臣,年年纳贡。”使者们声泪俱下,说得情真意切。
杨广听闻后,心中大喜,以为胜利在望。然而,他身旁的于仲文等人却隐隐觉得此事有诈,纷纷进言:“陛下,这易知文德狡诈多端,不可轻信,恐有诈降之计。”但杨广此时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朕已洞察一切,他们不过是被我军的威势所震慑,此时投降,定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