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静观其变:初次印象与暗中观察(1 / 2)

我并未立刻离去。方才那惊鸿一瞥带来的冲击,让我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就这样贸然离开,未免太过可惜。于是,我转身走向另一排书架,装作在寻找某部典籍的样子,寻了个既能总览阅览处大半区域,又能清晰观察到那高窗下角落的位置,停了下来。

目光看似随意地在书架上逡巡,实则我的注意力,已然有大半都集中在了那位神秘青年的身上。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来验证我最初的判断。

从这个距离观察,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的一些细微动作。

他翻阅简牍的速度时快时慢,并非囫囵吞枣。遇到似乎不甚重要的部分,他会快速浏览,手指灵活地拨动着竹片;而当触及关键内容或是引起他深思的段落时,他的动作会明显放缓,有时甚至会停下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眼神凝定,显然是在反复咀嚼、深入理解。这种阅读方式,显示出他极强的目的性和判断力,知道哪些信息需要精读,哪些可以略过。

在他读完手头那卷关于兵家学说的残篇后,并未像其他人那样起身去书库重新挑选,而是从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布袋里,又取出了一卷书。我眯起眼睛,努力辨认,那似乎是一卷关于农时与水利勘测的图册,上面甚至还绘制着一些简略的河道与田亩图形。这让我颇为惊讶,此人涉猎之广,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兵法或经义,延伸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实务层面。

更令我注意的是,他在阅读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取出自带的几片打磨得极为光滑的小木牍和一支细小的炭笔。他并非长篇大论地抄录,而是在木牍上写下一些极为简练的文字,有时更像是一些关键词或符号。偶尔,他还会停笔沉思片刻,然后在木牍的空白处勾勒出几个简单的图样,似乎是某种推演或示意图。写完之后,他会对着木牍再审视一番,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收好。

这表明他不仅在阅读,更在积极地思考、归纳,甚至可能是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进行某种策略推演。这种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的习惯,绝非寻常学子所能及。

整个过程中,他的举止始终从容不迫。阅览处内人来人往,偶有士子高声辩论,或是搬动座椅发出声响,他都置若罔闻,仿佛身处一个无形的结界之中。阳光缓慢移动,窗外的光影在他身上变幻,他却岿然不动,唯有专注的眼神和偶尔变换的思考神情,昭示着他内心的活跃。

那双眼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当他偶尔抬眼望向窗外,或是从书卷上移开目光稍作休憩时,那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与他年纪极不相称的深邃与沉静,仿佛饱经世事,洞悉人心。其中闪烁的,不是少年人的锐气或迷茫,而是一种近乎于“了然于胸”的智慧光芒。

我越是观察,心中的评价便越是肯定:此人绝非池中之物!其学识之驳杂,思虑之深沉,心性之沉稳,都远超同侪。若能为我所用,必是一大臂助。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