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积谷,盐铁专营。这两大“开源”之策的初步成功,如同为徐州这具虚弱的躯体,注入了两股强劲的生命力。
州府的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军队的补给逐渐充裕,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看着各项数据报表上那令人欣喜的变化,刘备主公的脸上也常常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我心中却始终存有一丝隐忧。
在推行这两项改革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开源”,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同时有效地“节流”,那么辛辛苦苦增加的财政收入,很可能就会像漏了底的木桶里的水一样,被无谓地消耗掉,甚至……被某些蛀虫所侵吞!
而最大的“节流”障碍,或者说,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徐州那积弊已久、效率低下、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腐败丛生的吏治!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陶谦治理徐州时,虽然以“宽厚”着称,但也导致了政令松弛,官场风气散漫。许多官吏在其位不谋其政,得过且过。
刘备入主后,虽然带来了一批自己的班底,但毕竟根基尚浅,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许多政令下达之后,往往在层层传递中被拖延、被扭曲,最终难以落到实处。
这种低下的行政效率,本身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贪腐横行,中饱私囊:
更严重的是贪腐问题!在之前的屯田物资调配、盐铁稽查过程中,我就已经发现了许多官吏利用职权,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现象。
他们或克扣屯户的种子农具,或与私盐贩子勾结,通风报信,或在官营作坊的采购和销售环节中牟取暴利……这些蛀虫,如同附着在徐州这棵大树上的毒瘤,不断地吸吮着它的养分,侵蚀着它的生机!
若不将他们清除,再多的财政收入,也填不满他们贪婪的欲壑!
地方豪强与官吏勾结:
许多地方官吏,本身就出身于本土士族豪强,或者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
他们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家族或后台牟利,甚至公然对抗州府的政令,成为了地方豪强阻挠改革、维护自身利益的“保护伞”。
这种官僚与地方势力的勾结,是推行改革的最大障碍之一!
开源如同引水入渠,而节流则如同修补堤坝。
若堤坝处处漏水,纵有再大的水源,也终将枯竭!
我意识到,整顿吏治,建立一支廉洁、高效、忠诚的官僚队伍,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