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功成身退?陆昭的抉择与新危机(1 / 2)

董卓已死,国贼授首。

作为在整个事件中,从最初的示警、到揪出内鬼、再到为诛董计划提供关键分析和建议的幕后“功臣”,按理说,我应该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事实也似乎如此。

司徒王允对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倚重。他不仅在公开场合多次赞扬我的“智略”,更是在私下里,明确表示要擢升我的官职,委以重任。

他甚至暗示,有意让我脱离尚书台度支曹那个卑微的令史职位,直接进入他的司徒府,担任更核心的幕僚或属官,以便更方便地向他提供建议。

一些原本对我这个寒门出身的小吏不屑一顾的朝中官员,如今也纷纷换上了和煦的笑脸,主动与我结交,言语间充满了拉拢和奉承之意。似乎只要我点点头,就能一步登天,跻身于洛阳的权力核心圈层。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功高”与“封赏”,我内心却异常的冷静,甚至……充满了警惕。

“功成身退”?

这四个字听起来很美,但在这个风云变幻、杀机四伏的时刻,真的可行吗?

我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洛阳的局势远未稳定,反而可能因为董卓的死而变得更加混乱和危险。

凉州军的反噬: 李傕、郭汜等手握重兵的凉州军阀,绝不会甘心失败。在贾诩(我坚信他仍在暗中活动)的煽动或策划下,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其破坏力甚至可能远超董卓。

王允与吕布的裂痕: 这对貌合神离的组合,因为权力分配、性格冲突等原因,反目成仇几乎是时间问题。一旦他们内斗,刚刚建立的脆弱秩序将再次崩塌。

自身的风险: 我在诛董过程中展现出的智谋,固然赢得了王允的信任,但也必然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和忌惮。无论是董卓的残余势力,还是其他潜在的政治对手,甚至……包括王允本人,会不会在利用完我之后,将我视为威胁而除之而后快?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我岂能不懂?依附于王允,看似是一条风光无限的捷径,但在我看来,却可能是一条通往毁灭的死路。

王允虽然忠义,但他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在我看来,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他对凉州军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对吕布的控制也缺乏长远考虑,更对贾诩这样的潜在威胁警惕不足。

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完全绑在他的战车上,风险实在太大了。

我需要的是独立自主的空间,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布局、去发展的平台。而不是成为某个政治派系的附庸,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面对王允伸出的橄榄枝,我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包括王允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抉择——婉拒。

当然,我的拒绝方式非常委婉和巧妙。

在一次王允再次提出要提拔我入司徒府时,我恭敬地、甚至带着几分“惶恐”地回答道:

“司徒大人厚爱,晚生感激涕零!然晚生才疏学浅,德行微薄,骤登高位,实难胜任,恐有负大人所托。且晚生于算学一道略有所长,于度支曹核算账目、梳理财政,尚能勉力为之,或可为大人分担些许俗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