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暗流转向,埋下伏笔(1 / 2)

丁允先生的话语虽然简短,却如同惊雷一般,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王允“深以为然”!

他接受了我的“天象示警”,并嘱咐我随时汇报异动!

这意味着,我那番煞费苦心的“包装”和迂回策略,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我强压住内心的狂喜,恭敬地向丁允先生行礼道谢,并表示定当竭尽所能,留意时局变化,不负司徒大人的信任。

离开丁府,走在洛阳黄昏的街道上,我的脚步都感觉轻快了许多。

虽然天空依旧被董卓的阴影笼罩,虽然危机四伏的局面并未改变,但我知道,我已经成功地在坚冰之上,凿开了一道裂缝!

王允态度的转变,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洛阳城那些无价的文化瑰宝——兰台石室、东观、鸿都门学所藏的无数典籍、图纸、档案,有了被拯救的希望!

王允作为司徒,位高权重,他若有心提前布局,暗中联络负责守护的官员,制定秘密转移或隐藏的方案,其能量和效率,远非我一个小小令史所能比拟。

历史记载中那场几乎毁灭性的文化浩劫,或许将因此而得以避免或大大减轻。

这也意味着,“长安救驾”的前提条件之一,已经悄然达成。 这里的“救驾”,并非狭义地指保护皇帝本人那么简单。

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作乱的权力真空中,能够保全汉室的法统象征(如玉玺、符节)、核心档案(如户籍、地图、律法),以及一部分忠于汉室的核心官员和技术人才,同样是广义上的“救驾”。

王允此刻对迁都危机的警醒和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都为日后我在混乱中进行这些“抢救”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和可能性。

没有他此刻的转向,后续的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然而,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

暗流的转向,也埋下了新的伏笔。

首先,我与王允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这意味着我将更深地卷入到诛杀董卓的核心密谋之中。

这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危险。

王允的计划是否周密?

吕布是否可靠?

一旦失败,我必将万劫不复。

其次,王允态度的微妙转变,以及他可能因此而采取的一些预防措施,未必能完全瞒过李儒那双毒辣的眼睛。

李儒会不会因此而警觉?

会不会加快迁都的步伐,或者采取更严厉、更残酷的手段来镇压反对者,清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