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经济暗战的打响:初步的应对与干扰(1 / 2)

识破了李儒那恶毒的“迁都三策”后,巨大的震惊和愤怒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沉重的紧迫感。

我知道,留给洛阳的时间不多了。

以董卓和李儒的行事效率,一旦下定决心,必然会雷厉风行地推行他们的计划。

我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尝试进行干扰,哪怕只是螳臂当车,也要为这座城市、为城中的百姓,争取一线生机。

然而,如何干扰?

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向朝臣进言?人微言轻,只会被视为疯子,甚至可能直接引来杀身之祸。

我深知,以我目前的身份和力量,只能采取最迂回、最隐蔽的方式,进行一场无声的、围绕着信息和经济的暗战。

我的第一个战场,就在尚书台度支曹。

这里是我唯一能直接接触到官方运作的环节。

虽然我无法阻止那些向西转运物资的命令,但我或许可以在执行层面,制造一些微小的“障碍”。

“拖延”与“错误”:

在核对那些与西迁物资相关的账目时,我会故意放慢速度,或者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制造一些需要反复核对、澄清的“小错误”。

比如,某个批次的布帛数量记录不清,需要与仓库方面再次确认;

某项运输损耗的计算方式存疑,需要向上级请示……这些看似正常的官僚低效,或许能将某些关键物资的转运时间,拖延那么一两天。虽然效果微乎其微,但聊胜于无。

“泄露”假信息:

我也开始尝试更大胆的举动。在整理某些关于关中地区(长安、郿坞)的粮草储备或财政收入的旧档案时,我会“不经意”地在抄录副本中,留下一些指向“储备不足”、“收入锐减”的、与实际情况略有出入(但又不能错得太离谱)的“笔误”。

我希望这些经过层层上报的、看似真实可靠的“数据”,能够传递到李儒或董卓的案头,让他们对关中的承载能力产生一丝疑虑,从而在搜刮洛阳或者焚毁洛阳时,能稍微“手下留情”一些,多带走一些笨重物资,少一些玉石俱焚的想法。(这个操作风险极高,我必须做得天衣无缝,确保不会被追查到源头。)

我的第二个战场,则是洛阳城的街头巷尾,依靠的是玄镜台的力量。

石秀和他初步发展的几个外围成员,成为了我散布信息的最佳渠道。

散布“恐慌”流言:

我指示石秀,通过茶馆酒肆、市井闲谈等方式,有选择地、不露痕迹地散布一些关于董卓真实意图的流言:

“听说了吗?董太师要把洛阳城的好东西都搬到长安去,搬不走的……嘿嘿,一把火烧了!”

“迁都之后,长安那边的赋税更重!听说还要按人头收‘安家费’呢!”

“小心家里的铜器铁器!听说凉州兵最近在挨家挨户地搜,说是要熔了铸钱,其实就是抢劫!”

这些流言真假掺半,但都切中了百姓最关心、最恐惧的点。

我的目的,并非煽动暴乱(那只会加速董卓的镇压和焚城),而是制造恐慌,促使百姓自发地转移或隐藏财产,提前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