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应对与展露:谨慎的锋芒(2 / 2)

王允听完,陷入了沉思。他没有再追问细节,显然明白有些事情不便在此深谈。

他转而问起了我对当前洛阳财政状况的看法。

这正是我准备充分的领域。

我立刻切换到度支曹令史的角色,用精准的数据(这些是我在尚书台工作中接触到的真实数据,稍作处理)和清晰的逻辑,分析了董卓废钱铸小钱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赋税征收的混乱无序、以及凉州军靡费无度对国库造成的巨大压力。

“……长此以往,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怨声载道。纵有强兵,然无粮草、无财用支撑,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财政之崩坏,实为动摇国本之祸根!”

我言辞恳切,痛心疾首地说道,将矛头直指董卓政策带来的恶果,这恰好与王允等清流士大夫的立场不谋而合。

我还顺势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议,比如重新规范度量衡、整顿税收体系、控制军费开支等。

这些建议虽然在董卓当权下不可能实施,但却展现了我的专业能力和务实的态度。

最后,王允又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如今权臣当道,主上蒙尘,朝纲不振,小友以为,读书人当何以自处?”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是对我最终立场的考验。

我站起身,再次深揖一躬,语气沉重而坚定地说道:

“晚生以为,读书人当秉持圣贤教诲,明辨是非,独善其身之余,亦当时刻心系天下苍生。纵然时局艰难,亦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助纣为虐。当潜心修身,静待时机。若有机缘,自当效仿先贤,行拨乱反正之事,匡扶社稷,以慰黎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番话,既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忧虑,又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心系百姓的立场,更暗示了自己并非苟且偷安之辈,而是有决心、有胆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最后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更是隐晦地表达了不畏强权、敢于牺牲的决心。

我说完,书房内陷入了一片寂静。王允定定地看着我,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欣赏,有审视,或许还有一丝……

找到了同道中人的欣慰?

丁允先生也捋着胡须,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我知道,我的这次应对,基本上成功了。

我展现了自己在算学、逻辑、时局分析方面的才能,也表明了我的政治立场和胆略,同时又没有暴露过多的野心和底牌,保持了必要的谨慎和分寸。

这恰好符合了王允现阶段的需求——他需要一个既有才干、又“可靠”且 暂时)能够为他所用、又不会立刻构成威胁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