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久了,普通百姓对打仗多少也懂了些门道。当得知阴山之战的真相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从古至今,中原的军队就特别注重远程攻击的力量。
比如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弓弩、火器的传说,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那场战役中最出彩的桥段,就是草船借箭了。
那时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才有了那个经典场面。
孙坚的联军遇到了个大事,就是箭用得差不多了。大家都急着想办法。这时候诸葛亮主动站出来说他能搞到箭。接着就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又有了“借东风”的传说。
在临安城里,很多人对古代历史特别感兴趣,虽然他们不喜欢打仗,也不太关心宋朝的战争,但爱聊历史的事让他们挺开心的。
所以,临安城里的百姓对战场上的事多少懂一点。
朱雄英上学时,对《三国演义》很着迷,闲暇时和同学常讨论书中的情节。不过,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哪位将领更厉害。每个学生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
书里写了好多猛将,像关羽、吕布这些人都被重点描述。朱雄英参加讨论时,话题从不选这俩人,因为他们太常见了。朱雄英总想表现得不一样,于是他总说吴国的太史慈才是最强的。这下子,他和同学们就吵起来了。
学校里分成两派,一派觉得吕布最厉害,另一派觉得关羽才是第一。双方争论得很激烈,常常争得脸红脖子粗,差点动手。
朱雄英喜欢炫耀,关羽和吕布已经有人提过了,他就想挑点新鲜的说。
要是他非得选边站队,帮着关羽或吕布其中一个,那肯定就是加入了某一方的小圈子。这结果,朱雄英绝对接受不了。
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牛,他也认真研究了《三国演义》。就在看书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物——太史慈。
太史慈在历史里确实很猛,但因为他特殊的处境,没太多机会展现实力。在江东那些官员和刘备那边的完全不同。当年,孙坚是跟着袁术干的,后来两人闹翻了,孙坚就带着一部分人马跑到江南。
虽然孙家后来在江南搞出了大名堂,但这过程挺难的。毕竟当初孙坚带来的兵不多,尽管他自己一直很能打,可人太少,理想也没法实现。孙坚想统一整个江南,这是个好目标,但他当时的能力还不足以做到。
经过思考,他决定跟当地的势力联合起来,组成同盟一起对付那些不合作的势力。由于孙坚确实很强,渐渐地他在同盟里成了老大。后来通过努力,奠定了东吴的基础。
不过,东吴后来的问题就出在这同盟上。很长时间里,东吴更像是个松散的联盟。孙权虽然是老大,但下面的将领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太史慈就是其中一位很有名的。
太史慈一直是个独立的诸侯,谁也指挥不动他,就算孙权也没办法。
虽说孙权也是为了吴国考虑,不得不借助那些诸侯的力量,但心里头总觉得别扭。毕竟不是自己亲手带出来的兵,每次打仗前,他都得低声下气地去求那些诸侯出兵。
有时人家还不乐意,就算孙权再给面子,他们也不一定肯来帮忙。
其实,孙权一直尽量避免用这些诸侯的力量。而太史慈身为诸侯之一,自然在外边的机会就少了。这对他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在咱们的文化里,总说“慢慢称王,多存粮食”,低调发展一直是很多势力喜欢做的事。太史慈也不想让自己手下的士兵白白送命,要是没了这些兵,他在吴国也就没什么发言权了。要是朝廷不给他派活干,对他来说反而是好事。
不过,这种局面对别人来说还好,对太史慈来说就有点憋屈了。
大家都知道,太史慈打仗挺厉害的,老窝在家里确实能保全实力,但也错失了提升的机会。要是能出去打几场,说不定还能混出更大名堂呢。
可惜这些都只能想想了,太史慈出场的机会实在不多。书里对他的描写也很少,到底他有多强也没个准说法。
说实话,朱雄英自己心里明白,太史慈跟关羽、吕布比还是差了点。要是给三国武将排战力榜,太史慈肯定没法跟吕布比。
可当时朱雄英真想找个人出来炫耀,左思右想,觉得太史慈最合适。至于太史慈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对朱雄英来说其实不重要。
他心里真正看重的,是那本小说里对太史慈的描述很模糊。要是这时候有人跟他争论,他就会信口开河。
他就随便编些故事出来。
别的同学根本没法反驳。
毕竟,在《三国演义》里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
但关羽和吕布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生平事迹,在书里都有详细记录,很容易判断。
可太史慈就不同了。
不管怎么说,朱雄英就是坚持认为太史慈在哪一年、哪个地方打败了吕布。
还说得跟真的一样,好像真发生过似的。但他自己心里清楚,他根本没看过这方面的书。
其实这些都是他随口编的。
问题是,为什么要装呢?他还特意把太史慈吹得特别厉害。
但这些内容,在书里找不到依据。
大家虽然不信,但也拿不出证据反驳。
等朱雄英长大了再回想小学的事,都觉得挺好笑的。
那时候的行为确实有点傻。
为了这么点小事跟同学争执,费了不少劲,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不过这事对小孩子来说很正常。
毕竟小孩没什么事可干。
只能在这种小事情上打发时间。
再说,在小时候研究《三国演义》时,朱雄英发现太史慈其实挺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