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第一更,求(1 / 2)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方面,伱不用再开垦什么工具性的文章了,要把多余的时间放在专业操作和实验方面。”</p>

方子业听到一半就走了出去,出包厢门找到服务员说了一下,服务员自然是马上答应安排进来。</p>

但方子业还是亲自跟着服务员去前台,把椰汁自行带进了包厢里,进去后,给袁威宏先满上,再给揭翰也倒了一杯。</p>

才坐回自己的位置认真听讲:“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p>

“工具性的文章,主要是为了让你熟练的应用好书写文章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做统计学分析。但单纯的统计学分析性文章的含金量和工作量,并不算大,还是要移动到基础性的文章上面来。”</p>

“从基础性的文章,了解基础课题该怎么做,然后才有足够的资历,以后转战到临床课题。你看过哪个副教授或者主治,有资格做临床课题的?基本没有,厚度都还不够。”</p>

“而开展临床课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规划之外,另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支持,去研发,原创新的术式以及操作的细节,包括邓勇教授在临床中做的,关于新的可利用于临床的带蒂骨瓣的设计。”</p>

“都是需要临床操作来支持的。”</p>

“而且你也不必好高骛远,,然后直接完成高质量的结题,相当于两万块钱是白拿的。</p>

方子业听到这,就解释说:“师弟,没事,有钱回来了,有的是实验可以做。”</p>

这一点,揭翰完全不用担心,现在揭翰要掌握和学习的是基本实验学方法,这个随便地找一个方向就可以重复一遍,最主要的还是把熟练度练起来。</p>

袁威宏也点头:“这一点,你师兄给你铺设的路是很好的,揭翰,你不要只看着你的课题没得操作做了,你要看到,你现在的课题经费,可以高枕无忧地给你作为练手实验的材料经费。”</p>

“你就算是做失败了,也无伤大雅,也能够结题,但你可以安然无恙地提升自己的基础细胞实验熟练度。”</p>

揭翰听了,马上笑着回说:“师父,这个我知道,有师兄开路,而且我师兄这么优秀,我能够得到的资源要比别人会更多。”</p>

“我其实是想让师兄多带带我。”</p>

“之前志明师兄说的一句话说得好,听竹师姐这么漂亮,都舍得下面子,我们这五大三粗的,还要什么脸面啊。”揭翰说着,举着乳白色的椰汁,敬了方子业一杯。</p>

手段有点拙劣,但‘礼轻情意重’,方子业也无所谓,他更加在意的是,袁威宏会对自己后续的安排,做一些规划。</p>

这是袁威宏的一个好习惯,他会每年都帮忙学生,详细地规划一下,而且根据规划,还会不同进行调整和削减目标。</p>

只是以前啊,方子业对袁威宏的规划,基本只是削减,没有加担子的。</p>

“再说说你,子业。”</p>

“就你目前的积累而言,我相信你在博士毕业前,专业能力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就是科研能力和厚度,还是相对单薄了些。”</p>

“这一次的博士复试,你也看到了,那种最优秀的一批硕士研究生,在科研领域,到底跑了多少米。”</p>

“比如说周福勇吧,他目前发表的文章总共有五篇,都是基础性的文章,其中三四六分的居多,但是有一篇论文,是有十四分的高分,这就加大了他的优势,可以走葱研计划。”</p>

“他这样的底蕴,是对任何一个有梦想,想要做出创造性突破的高校和教学医院,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即便是他不读博士,甚至都可能找到像省都发表了,最后也只能和周福勇与薛瑞其两个人的文章厚度差不多。”</p>

方子业以前很难接触到顶尖战斗力,但薛瑞其这样的顶尖战斗力,着实让方子业感受到了压力。</p>

方子业目前预实验所有的课题都申请成功了,最后累积下来的综合影响因子,估计也就是三四十分,还包括袁威宏投喂的那篇一区八分影响因子的文章。</p>

“嗯,所以你需要人来帮个忙,你师弟揭翰,是比较好的一个助手,如果再有天罗也进到组里面帮忙的话,那么你才有可能完成赶超。”</p>

“我们组啊,自然是发展潜力非常不错,但是你师父我呢,毕竟底蕴太过于单薄,给你和揭翰留下来的资源,不算多。”</p>

“像薛瑞其还有周福勇这样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就读硕士期间,就是课题组内,至少是教授级别的大力投喂,这才有了这么多的工作量。”</p>

“这就是平台优势,毕竟再不济,有钱能砸个一百万下来给你做实验,你可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这不是你能力的问题,而是课题经费的经济制约。”</p>

“但万事开头难,我们已经走过了最难的,再有练功房破关,就基本可以拿到三十万左右的人才引进安家费和十五万左右的课题启动资金。”</p>

“今年呢,关节外科的那个博士,不仅是出了练功房,而且文章数量也不少,拿到的资源和我当年入院时差不多,还要相对少一点。”</p>

“但你毕业的时候,要么就是三年后,要么就是两年后。那时候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都不知道。”</p>

“只是邓勇教授之所以给你应允提前毕业的机会,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越早毕业,越早就业,相对的竞争压力,就越没那么大。”</p>

“否则的话,在你们这一届,一个是你,一个是洛听竹两个人,就让邓勇教授非常为难,更别提还有其他亚专科的人也想留院了。”</p>

袁威宏用最平静的语气,说着相对残酷的话来。</p>

仿佛李源培和熊锦环两个与自己同一届的硕士和博士,就完全只是陪跑似的。</p>

自然,方子业的内心也相对平静,本来就是如此。</p>

僧多粥少,就只能择优录取。</p>

“再往上,那就是顶格的人才引进了,五十万的安家费,八十万的科研启动基金,对标的是相对优秀的正高,引进到医院的标准,宁缺毋滥。”</p>

“但今年,我们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出现了这么一个人才,她就只有两篇文章,一篇发表在了JAMA的主刊,另外一篇发表在了nature的子刊,其他所有的文章,她都没有,没必要!”</p>

“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袁威宏说到这里,停了一下。</p>

方子业郑重点头:“师父。宁缺毋滥,最好是拿一切的工作量,能冲多高的文章,就冲多高的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