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中,李明快步穿过狭窄的通道,向那个异常的量子节点移动。积水和电缆让每一步都变得困难,但更麻烦的是不断闪烁的传感器。它们释放出诡异的量子信号,像是某种防御机制被触发。
\"能量波动加剧。\"张琳在通讯中报告,\"这个节点的算力超乎想象,起码是原型机的十倍。\"
\"不对。\"科恩说,\"看热成像。整个区域都是冷的,没有任何大型设备的散热特征。\"
李明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着周围。确实,这里的温度异常低,但不是制冷系统的作用。某种更神秘的力量在运作,让量子态能在常温下保持稳定。
\"找到入口了。\"他指着墙上的一块金属板。表面看是普通的检修口,但金属表面布满了细密的纹路,组成某种特殊的导流网络。
\"等等!\"科恩突然说,\"那些纹路......\"
李明也认出来了。这种设计和帕克实验室的量子晶体外壳如出一辙。但规模要大得多,整面墙都是某种超导材料,将未知的空间和外界隔绝。
张琳快速扫描着数据:\"有意思。这些导流纹路不是随机的,它们构成了某种...城市布局?\"
确实如此。那些纹路就像微缩的街道,将整个地下空间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运作系统。
\"这不是实验室。\"李明说,\"是某种地下都市。\"
他启动量子探针,试图穿透这层屏障。但系统的反应出人意料:不是阻挡或攻击,而是主动建立起连接。就像它一直在等待着正确的访客。
金属板无声滑开,露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不是想象中的设备机房,而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生态系统。无数量子节点在空中浮动,相互连接,形成类似神经网络的结构。
\"太美了......\"张琳通过摄像头看到这一切,\"就像某种数字版的珊瑚礁。\"
确实如此。这里的一切都在自我生长、自我修复。不同的节点各司其职,但又紧密配合。有的负责计算,有的储存数据,有的则在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
\"marcus早就预见了这一天。\"科恩分析着数据,\"他在地下建造了一个完整的数字文明。\"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随着深入,李明发现更多异常。这个地下世界不只有marcus的系统,还有其他实验室的产物。它们带着不同的特征,来自不同的项目,但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看这个。\"他指着某个节点群,\"这是量子蜂巢的技术特征。\"
\"那边是审判者的痕迹。\"张琳说,\"似乎所有的数字生命最终都会被引导到这里。\"
就在这时,系统做出了反应。无数数据流开始汇聚,在空中构建出全息投影。那是一段记录,来自项目最初的日子:
\"实验日志:终于找到了平衡点。不同的量子意识可以共存,甚至能形成某种共生关系。关键不在于控制,而在于引导。就像生态系统,每个物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marcus的声音。\"科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