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洛杉矶,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躁动的期待。球馆外,紫金色的旗帜迎风招展,球迷们的热情空前高涨。1比1的大比分,以及G2那场荡气回肠的客场胜利,让天使之城的拥趸们看到了掀翻卫冕冠军的曙光。而这场胜利的最大功臣——布朗尼·詹姆斯,或者说,现在球迷口中的“石佛布朗尼”、“打板小王子”,无疑成为了全城瞩目的焦点。
训练馆里,气氛也与之前大不相同。队友们看向杨白的眼神里,除了之前的认可,更多了一份期待和倚重。哈姆教练在布置战术时,也会下意识地多询问几句杨白的意见,或者设计一些围绕他(尤其是他那手神奇的打板)展开的战术变化。
这种转变,让杨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不再是那个只需要打出惊喜表现的奇兵,而是被寄予厚望、需要在关键时刻稳定输出的关键一环。
然而,与外界的火热期待形成对比的,是他内心深处那丝难以言喻的平静,甚至可以说是……些微的懈怠感。
没有了“曼巴精神”碎片那如同永动机般的鞭策,他在训练场上的那种极致投入感似乎减弱了。虽然他依旧努力,依旧挥汗如雨,但那种“不练到呕吐绝不罢休”的偏执劲头,确实消失了。他现在更多地是依靠着+1的篮球智商,进行着更“聪明”、更有效率的训练,而不是纯粹靠意志力去死磕。
“这样……也挺好?”杨白在一次投篮训练的间隙,擦着汗想道,“至少不会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吧?”
但他随即又摇了摇头,一丝不安掠过心头。科比之所以是科比,不仅仅因为他的天赋,更因为他那十年如一日的、近乎自虐的训练态度。“曼巴精神”的核心,不就是这种对卓越的极致追求吗?失去了它,自己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这种内心的挣扎,让他有些烦躁。他强迫自己不去多想,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训练上。
他重点打磨着【蒂姆·邓肯的45度打板(中级)】。这个技能直接就是中级,让他拥有了相当不错的底子。他在两个45度角不断重复着接球、转身、打板的动作。汗水很快湿透了球衣,但他依旧一丝不苟。中级的熟练度让他命中率相当可观,但距离邓肯本人那种炉火纯青、如同吃饭喝水般的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将这种感觉彻底融入本能。
同时,他也没有放弃欧洲步和crossover的练习。有了+1的篮球智商,他开始尝试将这两个技巧与邓肯的打板结合起来。比如,用crossover的变向晃开一点空间,不是为了突破,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入45度角的“办公室”;或者在欧洲步的节奏变化中,突然衔接一个急停打板。虽然成功率不高,但这种“聪明”的练习方式,让他感觉技能熟练度似乎也在缓慢增长。
他还利用了【凯尔·科沃尔(2003新秀版)】模板最后剩下的一点时间,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无球跑动和接球投篮训练。虽然模板效果即将消失,但他想尽可能地吸收科沃尔那种顶级的跑位意识和投篮节奏感。当模板效果彻底消失时,他感觉自己仿佛失去了一种“第六感”,但那些跑位路线和投篮时机,却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记。
训练场上,并非只有汗水和进步。一些无声的暗涌也在悄然发生。
丹吉洛·拉塞尔在分组对抗中,明显加强了个人进攻的侵略性,似乎想要证明自己依旧是球队外线的核心火力点。一次,他和杨白分在不同组对抗,拉塞尔面对杨白的防守,连续用了几个花哨的运球动作,最终命中了一记高难度的后仰跳投,还冲着杨白挑了挑眉。
杨白没有回应,只是平静地捡起球发底线。他理解拉塞尔的心情,良性的队内竞争是好事,只要不影响球队的化学反应就行。
而斯宾塞·丁威迪则显得更加沉默,训练时话不多,只是默默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杨白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老将的失落感。
勒布朗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训练结束后,他特意找到了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