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冲刷着青峰山断裂带,陈凡的雨靴陷在泥浆里,每一步都带出深褐色的泥水。他蹲下身,指尖捻开地质队刚取出的岩芯样本,紫红色页岩夹层里渗着墨绿色的结晶物,在强光手电下泛着诡异的荧光。
\"这是二类致癌物多环芳烃的聚合晶体。\"省环科院首席专家吴教授戴着三层防护手套,镊子尖微微发颤,\"天然岩层不可能形成这种......\"
陈凡的登山杖突然戳向岩壁裂缝,撬下一块风化的页岩。随行的物证科技术员立即展开便携式光谱仪,屏幕上的波峰与青龙化工排污口沉积物图谱高度重合。他转头看向正在架设地质雷达的武警战士:\"把探测深度调到五十米,重点扫描东南侧冲沟。\"
省应急管理厅长的卫星电话突然响起:\"陈省长,三号勘探点发现异常空洞!\"
泥石流遗迹现场,陈凡接过热成像仪。屏幕上的橙红色区域在地下十米处形成规则的几何图形,像极了临钢集团废弃的渣料填埋池结构。他的登山杖重重敲在岩壁上,震落几片带着新鲜切痕的碎石:\"爆破作业的痕迹不会超过两年。\"
\"可青峰山滑坡是五年前......\"交通厅总工程师说到一半突然噤声。陈凡的钢笔尖在地质剖面图上画了个圈:\"五年前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谁签的字?\"
暴雨突然转急,陈凡的雨衣帽檐在狂风中翻卷。他盯着省地质局送来的原始档案,泛黄的纸张上某个签名笔迹的顿挫角度,与鑫隆贸易的环评批复文件如出一辙。紫外灯扫过装订孔时,隐约显出被化学药剂漂白过的矩形痕迹——那里本该贴着岩芯样本的照片。
\"立即提审当年参与评估的专家组成员!\"陈凡的作战靴碾过泥水里的半截钻头,金属断面上的出厂编号让他瞳孔骤缩——这是省建工集团三年前报废的那批工程器械。
看守所的提审室里,陈凡将钻头残片推到老专家面前。六十五岁的张教授扶了扶老花镜,手指突然痉挛:\"这套德国进口的旋挖钻机,整个华东地区只有三台......\"
\"其中两台在省建工集团的仓库生锈。\"陈凡翻开五年前的设备调度记录,\"第三台为什么出现在青峰山地灾现场?\"他的钢笔尖点在某个被涂改的日期上,墨迹遮盖的阿拉伯数字\"3\"在侧光下显出原本的\"7\"。
深夜的省政府视频会议室,陈凡将三维地质模型投射在环形屏幕上。当虚拟钻头穿透虚拟岩层时,某个直径两米的柱状空洞突然显现。省检察院的年轻人突然站起:\"这个尺寸刚好能容纳危废运输车的暗格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