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弦音(1 / 2)

谷雨时节的晨雾漫过青岩镇文化站斑驳的红砖墙,陈凡推开吱呀作响的铁门,霉味混着潮湿的石灰味扑面而来。大厅里褪色的“文化惠民工程示范点”横幅下,三把断了弦的二胡歪在掉漆的长椅上,角落的图书架上堆着2008年的《养猪技术大全》,书页被老鼠啃得卷了边。

“陈镇长,县剧团后天要来演出,可咱们连个像样的舞台都没有!”文化站长老孙攥着半张节目单,钢笔水洇湿了“送戏下乡”四个字,“音响是汶川地震后捐的旧设备,上回唱《朝阳沟》差点把变压器烧了……”

陈凡的登山杖敲了敲开裂的水泥地,杖尖带起一片粉尘。他摸出手机调出全省文化设施台账,系统显示青岩镇文化站“2022年完成数字化升级”,可墙角的投影幕布还裹着没拆的塑料膜。手指划过屏幕上的采购清单,“移动舞台车”的购置费赫然列着三十万,但院子里只有台锈迹斑斑的手扶拖拉机。

“省文旅厅拨的专项资金呢?”陈凡翻开镇财政所的报销凭证,“舞台灯光设备”发票上的销售方,竟是镇上卖五金建材的个体工商户。

分管文化的副镇长赵春梅掸了掸旗袍上的灰:“山区群众艺术需求不高,设备闲置也是常有的……”

“闲置到让老百姓看无声电影?”陈凡掀开蒙着布的老式放映机,胶卷盒上的生产日期是1997年,“赵镇长侄子承包的‘文化下村’项目,去年是不是用这台机器放了二十场《地道战》?”

镇文化工作推进会上,赵春梅将“全省民间艺术之乡”奖牌扣在议程本上:“送戏下乡是县里统一安排,设备问题要等上级统筹更新!”

陈凡将断裂的二胡弦摆在桌面:“省乐器检测中心的报告显示,采购的二胡用尼龙线冒充马尾弦,音准偏差超过15%!”他点开手机里的验收照片,“验收单上签字的‘专家’,是镇中学音乐老师——他主修的是声乐!”

文化站长缩着脖子:“基层条件有限,要尊重地方特色……”

“特色就是让乡亲们听走音的戏?”李婷抱着文件夹推门而入,马尾辫利落地一甩,“上周在东沟村演出,老戏迷往台上扔瓜子壳——赵镇长在台下鼓掌的照片,需要我投到大屏幕吗?”

赵春梅的堂弟拍案而起:“采购流程合规合法,有意见找审计局!”

“流程?”陈凡调出省政府采购网数据,“同样的二胡省采购价280元,咱们镇发票开的是980元——赵主任开的广告公司,是不是承接了全镇文化宣传品制作?”

农历三月十七的深夜,陈凡带着工人检修露天舞台。李婷举着手电照向腐朽的木板,突然拉住他:“这支撑架是用杨木冒充松木的,承重根本不够!”

“通知林场调五车硬木过来!”陈凡抓起对讲机,“让镇中学物理老师带学生测算受力结构!”

文化站会计急得转圈:“中学生哪懂工程力学?”

“省理工学院驻村工作队有结构专家!”李婷翻出联络表,“上周他们还给村民讲过桥梁承重课——我这就去请人!”

赵春梅的表哥开着皮卡堵在路口:“舞台拆了影响县剧团演出,你们担得起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