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长河(1 / 2)

夏至未至的闷热裹着青岩镇政府大院,陈凡盯着墙上电子钟跳动的红色数字——距离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还剩72小时。窗外的蝉鸣突然被引擎轰鸣撕裂,三辆印着\"土壤修复工程\"的罐装车歪斜停进大院,司机跳下车时甩出的泥浆在水泥地上炸开褐色的花。

\"陈主任,向阳村的人把施工队围了!\"农办主任老张撞开会议室的门,手里的检测报告簌簌作响,\"他们说翻出来的污染土堆在祖坟边上,坏了风水......\"

陈凡抓起安全帽冲出大楼,电动车碾过晒蔫的狗尾草,在村口老槐树下甩出焦黑的刹车痕。三十几个村民手持锄头堵在田埂上,被烈日晒得发白的横幅\"还我净土\"在热浪中颤动。赵大奎的汗衫后背结着盐霜,正用铁锹戳着地上的土块:\"这土里冒油花,埋下去要断子绝孙的!\"

\"这是农业部备案的钝化剂。\"陈凡从工程车拽下密封桶,撕开检测报告,\"硅酸盐成分占78%,ph值调到中性。\"他忽然掰开块结晶体,\"跟腌咸菜的盐卤一个性质,县志记载咱们祖辈都用这个改良盐碱地。\"

人群出现松动时,环保局执法记录仪的镜头突然怼到眼前:\"陈主任,土壤检测显示重金属超标三倍,这项目环评怎么过的?\"

\"超标的锌和铅集中在0-30厘米耕作层。\"陈凡点开手机里的三维模型,\"我们采用'深翻隔离+植物修复'方案,把污染土压到1.5米以下。\"他故意放大紫花苜蓿的根系图,\"这种牧草能吸收重金属,三年后土地就能复耕。\"

眼看围观群众开始交头接耳,陈凡抛出杀手锏:\"施工期间每亩补贴1200元青苗费,牧草成熟后由镇里保底收购。\"他抖开还带着油墨味的协议,\"不过今天下午三点前要签确认书,否则项目资金就调剂给邻镇了。\"

当最后一枚红手印按完,陈凡的后背衬衫已经能拧出水。他摸出震动的手机,省生态环境厅的短信刺入眼帘:\"督察组随机追加地下水监测点,原定迎检材料需增加2015年以来的水质数据。\"

档案室的霉味呛得人鼻腔发痒。陈凡戴着白手套翻阅泛黄的监测记录,突然在2017年3月的报表上顿住——当年枯水期的氯化物数据离奇缺失。窗外的探照灯扫过库房,在墙面投下摇曳的阴影,像极了五年前那场风暴夜的场景。

\"那年开春化工厂偷排,取样时跟保安起了冲突。\"退休的老站长被连夜请来,残指敲着玻璃板下的旧照片,\"监测船都被砸了,数据还是我闺女翻墙进去补测的。\"

陈凡盯着照片里破损的采样瓶,突然抓起紫外灯照向原始记录本。蓝光下浮现的铅笔字迹让他瞳孔收缩:\"数据写在装订缝里了,当年怕被人撕页。\"老站长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狡黠。

凌晨三点的打字室响起密集的键盘声。陈凡将修复后的数据包上传至区块链存证平台时,特意截屏发给省厅的大学室友:\"老同学帮忙做个时间戳认证,你们信息中心的服务器日志就是铁证。\"

督察组进驻当天,青岩镇的气象站发出高温红色预警。陈凡陪同检查地下水位监测井时,后背突然传来刺骨的寒意——新打的3号井周围渗出诡异的彩色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