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4章 尸体解剖(2 / 2)

张凯的解剖刀突然在肝脏表面停顿——右叶边缘有一枚针孔状损伤,周围组织呈暗红色。“生前注射痕迹。“他用探针探查针孔深度,“入皮约 1.5cm,方向朝向胸腔,可能涉及药物注射。“随即剪下部分肝组织,放入冷冻切片机,“做毒理筛查,重点查苯丙胺类、巴比妥类药物。“</p>

显微镜下,肝细胞呈现浊肿变性,胞质内可见细小红染颗粒。张凯切换至 40倍物镜,突然指向视野中央:“肝窦内有少量异形细胞,形态符合转移性癌细胞。“杨森凑近观察,癌细胞团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原发性肝癌?““不,转移灶。“张凯调出 cT影像,“颅骨骨折线穿过右侧蝶骨,而肝脏转移灶的血行播散路径与颅内损伤无关,说明死者生前已患恶性肿瘤。“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这可能影响死亡时间判断——恶病质患者的尸体腐败进程通常较慢。“</p>

毒理实验室传来初步结果:“胃内容物和肝组织未检出苯丙胺类成分,但尿液中发现少量三唑仑代谢物。“张凯在解剖记录上批注:“死者生前可能服用过镇静催眠药物,需结合现场锡纸残留物进一步分析。“</p>

下午 3点,解剖讨论会在解剖室隔壁召开。张凯转动颅骨模型,激光笔指向右颞部:“致命伤为钝器击打导致的硬膜外血肿,死亡机制是脑疝形成。死亡时间修正为 40-42小时前,考虑到恶病质因素,腐败进程较正常尸体延迟约 6小时。“</p>

“约束伤和虎口挫伤如何解释?“陆川指着投影中的足迹照片,“现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损伤,是否存在多人作案可能?“</p>

“约束伤形成于死亡前 1-2小时,“张凯切换至显微照片,“挫伤处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显示,与致命伤间隔时间较短。虎口挫伤应为抓握凶器或反抗时形成,但未检出他人 Dna,可能是死者自握物体所致。“</p>

杨森突然举手:“现场金属台角的碰撞凹痕,与颅骨骨折形态完全吻合,但台面上的血迹分布显示,死者曾在此处发生二次出血。“他调出三维重建图像,“结合冲击状血迹的高度,凶手身高应在 170-175cm之间,惯用右手。“</p>

陆川盯着解剖台上的银色吊坠,突然开口:“死者右手指甲缝里的油脂成分检测结果如何?“</p>

“矿物油含量超标,“张凯翻着化验单,“可能接触过机械油污或化妆品。考虑到死者衣物上的油渍分布,前者可能性更大。“</p>

会议结束时,解剖室的时钟指向 16:00。张凯摘下解剖帽,死者眼睑已被缝合,但吊坠上的“Jm“在灯光下仍清晰可见。他突然想起三年前经手的一起珠宝抢劫案,受害者指甲缝里的油脂成分,最终成为锁定汽修厂工人的关键证据。</p>

“通知档案科,“他对杨森说,“查近五年内所有涉及机械油污、不明注射、转移性肿瘤的女性失踪案,重点看娱乐场所从业者。“窗外,暴雨终于停歇,解剖室的换气扇仍在嗡嗡作响,仿佛在为这场与死亡的对话伴奏。而在病理报告的最后一页,张凯用红笔写下:“建议扩大物理实验的范围,看看是否有新型违禁毒品的可能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