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西域风云起(1 / 2)

洪武二十四年,金陵城的皇宫被一层无形的凝重氛围所笼罩。御书房内,烛火明明暗暗,映照着朱元璋紧锁的眉头。他的目光牢牢钉在摊开于案几上的西域地图上,西域局势的复杂与严峻,如同一团解不开的乱麻,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间。

“啪!”朱元璋猛地一拍桌案,怒声道:“兀纳失里这等行径,实在是欺人太甚,必须让他知道我大明的厉害!”

自明朝开国,西域便是朱元璋极为重视之地。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商业贸易往来频繁,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掌控西域,既能打通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通道,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又能借此树立大明的国际威望,构建以明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将蒙古势力彻底赶出这片区域。

彼时,占据哈密的元朝皇室后裔兀纳失里,表面上对明朝称臣,可暗中却心怀鬼胎。驻守西凉的濮英敏锐察觉到兀纳失里的不轨之心,明白打通西域商路刻不容缓,于是向朝廷提议西征。朱元璋权衡利弊后,果断批准了这一请求。

然而,兀纳失里听闻明军动向,吓得惊慌失措,赶忙派使者带着大量财物前往濮英军中,假惺惺地请求投降。濮英虽满心疑虑,但在未得到进一步指示前,只能暂且按兵不动。这一停顿,却给了兀纳失里喘息的机会。

兀纳失里野心膨胀,妄图称霸西域。为扩充实力,他竟厚颜向朝廷请求,在延安、绥德、平凉、宁夏开展马匹互市,企图用哈密的良马换取巨额财富,购置兵器、招募士兵,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何等精明,一眼便看穿他的阴谋,当即严词拒绝,并下令哈密的马匹必须直接送往京师。兀纳失里见计谋落空,恼羞成怒,撕下伪装,公然与明朝作对。他指使手下在哈密周边劫掠西域各国前往明朝的使者,抢夺贡品财物,甚至残忍杀害那些试图绕过哈密的使者。

一时间,西域各国与明朝的往来通道被阻断,热闹的丝绸之路变得冷冷清清。各国使者畏惧兀纳失里的暴行,不敢踏上前往明朝的道路。朱元璋收到的西域进贡越来越少,朝堂之上关于西域的消息也日渐沉寂。

就在朱元璋思索选派何人出征时,皇太孙朱雄英匆匆走进御书房。此时,他恭敬行礼后,急切说道:“皇爷爷,孙儿听闻了西域之事。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孙儿举荐一人,定能担此重任。”

朱元璋抬眸,眼中闪过一丝期许,问道:“雄英举荐何人?”

朱雄英挺直身子,朗声道:“徐允恭!孙儿与他自幼一起长大,一同学习兵法谋略,一同骑马射箭、畅谈理想,那些时光仍历历在目。他是徐达大将军的长子,自幼受将门熏陶,不仅熟读兵书,对各种战术战法有着独特见解,而且为人沉稳坚毅,心怀报国之志。此次征讨哈密,他定能为我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朱元璋听到徐允恭的名字,眼神柔和了几分,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小时候跟在徐达身后奶声奶气喊着要上阵杀敌的孩子,如今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青年了。他微微颔首,说道:“允恭这孩子,我是看着他长大的,有他上阵,我放心。传朕旨意,命刘真、宋晟为主将,徐允恭为副将,即刻筹备出征事宜,务必一举荡平哈密,让西域诸国见识我大明的天威!”

旨意一下,朱雄英心中暗自欣喜。他深知徐允恭的才能,相信他定不会辜负这份信任。而此时,徐允恭尚不知自己已被卷入这场决定西域命运的战争之中。他正在家中研读兵书,思索着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为大明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朱雄英的内心深处,他隐隐觉得,徐允恭此去西域,不仅是为大明开疆拓土,更是他们命运交织的新起点,未来无论遇到什么,他们都会紧密相连,共同面对风雨。

远在西凉的濮英,同样密切关注着局势发展。他望着西方,心中满是忧虑。他明白,此次征讨哈密,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政治博弈,关乎明朝在西域的未来。而即将踏上这片土地的徐允恭,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战,他的命运也将与这片神秘的土地紧紧交织在一起 。

在皇宫的另一侧,徐府内一片静谧。徐允恭一袭素袍,正沉浸在兵书的世界里。他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微微点头,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的战场,与古代名将们一同驰骋厮杀。他对兵法的热爱,源于父亲徐达的言传身教,更来自于他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书房的宁静。管家匆匆走进来,神色略显紧张:“少爷,宫里传来旨意,请您即刻入宫。”

徐允恭心中一惊,合上兵书,迅速起身整理衣冠。他知道,能够被召入宫,必然是有大事发生,而此刻朝廷上下最关注的,无疑就是西域的局势。

当徐允恭踏入皇宫,沿着熟悉的宫道前行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他想起小时候与朱雄英一起在宫中玩耍的情景,那时的他们无忧无虑,而如今却都已长大,肩负起了不同的责任。

在御书房外,徐允恭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恭敬地走进书房。朱元璋和朱雄英正坐在里面,看到徐允恭进来,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允恭啊,多年不见,你已经长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朱元璋说道,“如今西域局势危急,朕决定派你随刘真、宋晟出征哈密,你可有信心?”

徐允恭单膝跪地,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允恭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和皇太孙的信任,为大明扬威西域!”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随后详细地向徐允恭讲述了此次出征的任务和目标。徐允恭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他的思维敏捷,对军事战略的理解深刻,让朱元璋和朱雄英都不禁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