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求情酿祸(1 / 2)

李善长还未从借兵一事引发的惶恐中缓过神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命运无情的巨轮再次朝着他狠狠碾压过来。这日,李善长正在书房中对着那一幅幅陈旧的战图发呆,试图从往昔辉煌的记忆里寻得一丝慰藉,打破如今被阴霾笼罩的心境。突然,一阵急促且慌乱的脚步声打破了屋内的寂静,紧接着,书房的门被“砰”地一声撞开,管家满脸惊惶,连门都顾不上关,便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李善长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老爷,大事不好!”管家的声音带着哭腔,因惊恐而微微颤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滴在书房的青砖地面上,“丁斌他……他犯了法,被官府判了流放之刑!”

李善长猛地从座椅上站起身来,手中正把玩的一枚旧印章“啪”地一声掉落在地。丁斌,那可是他多年的心腹亲信,跟随他南征北战,历经无数风雨,彼此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主仆,如同家人一般。在李善长心中,丁斌忠诚可靠,虽偶尔有些小毛病,但绝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听闻这个消息,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底悄然蔓延。

“怎么会这样?到底是犯了何事?”李善长的声音急切而又带着几分威严,他紧紧盯着管家,仿佛想要从管家的眼神里探寻出事情的真相。

管家战战兢兢地抬起头,声音愈发颤抖:“回……回老爷的话,小的听闻,丁斌好像是卷入了一桩私盐买卖的案子,被人告发,如今已被官府收押,不日便要被押解流放。”

李善长眉头紧锁,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思量:私盐买卖,这可是触犯国法的重罪。可他又念及丁斌多年来的忠心耿耿,实在不忍心看着他落得如此下场。思索良久,他咬了咬牙,下定决心要向朱元璋求情。在他看来,虽说这是国法之事,但自己身为开国第一功臣,为大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不过是为一个犯了错的亲信求个情,于情于理,朱元璋应该会给几分薄面,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定能轻易解决。

第二日清晨,李善长早早起身,精心整理好衣冠,带着几分忐忑与期待,前往皇宫求见朱元璋。一路上,他坐在马车里,脑海中不断构思着如何向朱元璋开口求情,想着怎样措辞才能既表达自己的恳切之情,又不引起朱元璋的反感。他深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如今自己又因借兵之事被猜忌,此次求情必须万分小心谨慎。

皇宫内,奉天殿庄严肃穆,李善长恭敬地跪在大殿之上,向朱元璋行了三叩九拜之礼。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地看着他,眼中却隐隐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李善长,你今日求见朕,所为何事啊?”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李善长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道:“陛下,老臣今日斗胆求见,是为了臣的亲信丁斌。他一时糊涂,犯了国法,臣自知罪无可恕。但念及他跟随臣多年,忠心耿耿,此次或许是被人蒙骗利用,还望陛下能法外开恩,从轻发落。”李善长言辞恳切,额头触地,声音中满是哀求之意。

朱元璋听闻此言,脸色微微一沉,心中的猜忌之火瞬间燃烧得更旺。他心想,李善长啊李善长,你前脚刚借兵,后脚就为犯了国法的亲信求情,到底是何居心?真当咱的国法是儿戏不成?

“李善长,你可知丁斌所犯之罪,乃是私盐买卖,此乃国法所不容之事。你身为朝廷重臣,本应以身作则,维护国法威严,如今却为犯人求情,是何道理?”朱元璋的语气愈发冰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满与怀疑。

李善长心中一紧,连忙磕头说道:“陛下明鉴,臣深知国法不可违。但臣与丁斌情同父子,实在不忍见他遭受流放之苦。臣愿以自身名誉作保,日后定会严加管教,绝不再让他犯任何过错。还望陛下念在臣多年为朝廷效力的份上,网开一面。”

朱元璋沉默不语,他靠在龙椅上,目光冷冷地盯着李善长,心中暗自思忖:李善长此举,背后是否还有更深的阴谋?他与淮西集团势力庞大,如今这般求情,会不会是在试探朕的底线,亦或是想借此机会向朕示威?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此事可疑,对李善长的怀疑也愈发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