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沐英缓缓说道:“若敌军识破,我们便将计就计。佯装强攻不下,做出退兵的态势,诱使敌军出城追击。待敌军离开坚固工事,我们的预备队便可趁机而动,从侧翼发动突袭,打乱敌军的阵脚。”
蓝玉补充道:“同时,让佯装退兵的部队突然折返,前后夹击,定能让敌军措手不及,一败涂地。”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完善着作战计划。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敲定了兵分三路的精妙作战计划:蓝玉率领主力佯装正面强攻,同时分出部分兵力佯攻水源附近;陈亨带领奇兵寻机截断水源;朱雄英随同一名副将统领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前两路,并在关键时刻从侧翼突袭。
作战计划既定,各路人马迅速行动起来。蓝玉那一路,作为佯攻主力,他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带领麾下将士,在正面战场摆开了浩浩荡荡的进攻阵势。战鼓擂响,如滚滚雷鸣响彻云霄,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震四野,朝着敌军阵地如汹涌潮水般涌去。蓝玉手持长枪,枪尖寒光闪烁,每一次挥舞都带着千钧之力,所到之处,敌军纷纷避让。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仿佛有无穷的力量。然而,大理段氏的防御超乎想象地顽强,坚固的城墙和密集如蝗的箭雨,让蓝玉的部队一时难以突破,双方陷入了焦灼的苦战。前排的士兵倒下了,后排的立刻奋勇补上,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喊杀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不绝于耳。
沐英则率领精锐骑兵,踏上了迂回敌后的艰难征程。他们穿越茂密山林,荆棘划破了士兵们的皮肤,鲜血渗出,在衣衫上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血痕;涉过湍急溪流,冰冷刺骨的河水让马匹都有些踉跄不稳,马蹄溅起高高的水花。沐英目光坚定如磐石,时刻警惕着敌军斥候,指挥着队伍悄无声息地前行。终于,抵达预定位置后,沐英一声令下,骑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对敌军的粮草辎重发起了突袭。瞬间,火光冲天,粮草被点燃,爆炸声接连响起,敌军后方顿时乱作一团。士兵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有的试图灭火,却被汹涌的火势无情逼退;有的拿起武器抵抗,却被如狼似虎的明军骑兵轻易斩杀,毫无还手之力。
朱雄英跟随副将统领着预备队,隐蔽在指定地点,严阵以待。朱雄英紧紧盯着前方战场,双手不自觉地握紧缰绳,指节都因用力而泛白,心中既紧张又充满期待。当副将询问是否出兵支援时,朱雄英深吸一口气,目光在战场上扫视一圈,冷静地说道:“再等等,敌军虽已慌乱,但还未到彻底崩溃之时。此时出兵,难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要等一个万无一失的时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冷静,仿佛一位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老将。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大理段氏军队得知后方遇袭,军心大乱。正面战场上,蓝玉敏锐地捕捉到敌军的慌乱,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机,大声吼道:“将士们,冲啊!敌军已乱,这是我们胜利的时刻!”士兵们士气大振,如饿狼般奋勇向前,终于突破了敌军的第一道防线。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杀声震天,向着敌军的纵深阵地勇猛冲去。
朱雄英见时机已到,果断下令:“预备队,出击!”一时间,马蹄声轰鸣,预备队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敌军侧翼。敌军本就无心恋战,此刻更是兵败如山倒,四处逃窜。明军乘胜追击,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战场上一片狼藉,敌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兵器散落一地,宛如一场噩梦后的废墟。
这场战役以明军的辉煌胜利告终。战场上,明军欢呼雀跃,士兵们相互拥抱,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庆祝着来之不易的胜利。朱雄英望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不仅亲身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更深刻领悟到团队协作、审时度势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战后,朱雄英随沐英和蓝玉巡视战场,慰问受伤士兵。看着那些为了大明边疆安宁而流血牺牲的将士,他心中满是敬意,也更加明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他来到一位重伤的士兵面前,蹲下身子,轻轻握住士兵的手,说道:“你是大明的英雄,好好养伤,等伤好了,再一起保卫我们的国家。”士兵眼中闪烁着泪光,努力挤出一丝微笑,轻声说道:“能为大明和皇孙效力,死而无憾。”
此后,朱雄英积极投身于安抚云南百姓、重建家园的工作。他深入民间,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百姓的疾苦,组织人力修缮房屋,开垦农田,发放粮食和衣物。他看到百姓们在战火后的艰难生活,心中暗暗发誓,日后定要刻苦钻研治国之道,让大明百姓永享太平,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他亲自参与到农田的开垦中,拿起锄头,与百姓们一起劳作,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毫不在意。百姓们看到他如此亲民,都对他充满了感激和爱戴,他的名字,也在这片土地上被人们传颂,成为了希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