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李善长危机(2 / 2)

很快,整个李善长府邸被官兵严密监视起来。士兵们手持长枪,枪尖在微弱的光线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他们面色冷峻,如同一尊尊冷酷的雕像,将府邸围得水泄不通。府邸内,家人们惶恐不安,女眷们聚在一起,低声哭泣,那哭声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个人的心。孩子们被吓得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下人们也都噤若寒蝉,不敢发出一点声响,整个府邸仿佛被一层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李善长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到窗边,每一步都仿佛有千斤重。他望着那被雨水洗刷的街道和窗外如狼似虎的官兵,心中满是绝望。雨水打在窗户上,模糊了他的视线,可他却仿佛什么也看不见,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沧桑与悲凉。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那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峥嵘岁月。那时的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满腔热血在胸膛中燃烧。为了推翻元朝的腐朽统治,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风餐露宿,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在寒冬腊月中忍饥挨饿,却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

在鄱阳湖大战中,面对陈友谅强大的水军,战船如林,炮火轰鸣。他们毫不畏惧,驾驶着战船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身边的兄弟不断倒下,鲜血染红了湖水,湖水仿佛被染成了一片血海。可他们依旧勇往直前,为了胜利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朱元璋振臂一呼,他们便紧紧跟随,心中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定能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信任与情谊如今已被猜忌与怀疑所取代。李善长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忠心耿耿,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落得这般下场。他不禁自问,难道权力真的能让人变得如此冷酷无情?曾经的生死与共,难道就这般不堪一击?那些曾经的誓言和承诺,如今都去了哪里?

而此时,在皇宫的偏殿内,烛火通明,却无法驱散那凝重压抑的气氛。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让人感到窒息。朱元璋正召集一众大臣商议如何处置李善长。大臣们分列两旁,个个神色凝重,低着头,不敢轻易出声,仿佛多说一句话都会引来杀身之祸。

“诸位爱卿,如今李善长之事,证据确凿,他与胡惟庸谋反一案脱不了干系,你们说说,该如何处置?”朱元璋坐在主位上,脸色阴沉得可怕,声音冰冷,仿佛来自九幽地狱。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目光仿佛能洞察人心,让大臣们纷纷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

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寂静得仿佛能听到一根针掉落的声音。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先开口。过了许久,一位年迈的老臣战战兢兢地站出来,他的身体微微颤抖,声音也带着一丝颤抖:“陛下,李善长乃开国第一功臣,跟随您南征北战,为我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虽有过错,但贸然诛杀,恐怕会寒了功臣之心,还望陛下三思啊……”老臣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充满了恳切和担忧。

“哼,功臣?证据摆在眼前,他参与谋反,这可是大逆不道之罪,若不严惩,国法何在?朕的威严何在?”朱元璋怒目圆睁,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茶水溅出,洒在桌面上。那老臣被吓得连忙跪地,脸色苍白,不敢再言语。

又有一位年轻的大臣站出来,他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李善长罪不可恕,但他背后的淮西集团势力庞大,若处置不当,恐生变故。不如先将他关押,再从长计议。”年轻大臣的声音虽然平稳,但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紧张和不安。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可朱元璋却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李善长的影响力,杀了他,固然能震慑朝堂,但也可能引发淮西集团的强烈反弹,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内乱;若不杀,又难以平息心中的怒火,也无法向天下人交代。这两难的抉择,让他头疼不已,心中仿佛有一团乱麻,怎么也解不开。

“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想想。”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下。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仿佛一瞬间苍老了许多。

大臣们如释重负,纷纷退出偏殿。他们的脚步匆匆,仿佛想要尽快逃离这个压抑的地方。待众人离去后,朱元璋独自坐在殿内,望着那摇曳的烛火,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与李善长初次相见的场景,那时的李善长意气风发,满腹经纶,为他出谋划策,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他们一起畅谈理想,一起规划未来,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可如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权力的斗争让他们渐行渐远,曾经的情谊也在猜忌与怀疑中消磨殆尽。“李善长啊李善长,你为何要走到这一步?”朱元璋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凉。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困惑,仿佛在问李善长,也在问自己。

而在李善长府邸,李善长依旧望着窗外,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塑。他的身体僵硬,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体。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此刻正悬于一线,生死未卜。家中的哭声仍在继续,那哭声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他不知道等待自己和家人的将会是什么,是死亡的审判,还是还有一线生机?在这无尽的黑暗与恐惧中,他只能默默地等待,等待命运的最终裁决,那裁决仿佛是一把高悬的审判之剑,随时都可能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