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剩余的刺客纷纷被擒,无一漏网。消息传到宫中,朱元璋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没有立刻处置江南士族,而是想看看朱雄英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他深知,这是对朱雄英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他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历练。
次日,朱元璋宣朱雄英和朱标进宫。三人在御书房密谈,烛火摇曳,将三人的身影映照得忽明忽暗,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雄英,这次刺杀,你怎么看?”朱元璋目光炯炯,紧紧盯着朱雄英,眼中满是期许,仿佛在等待着朱雄英给出一个让他满意的答案。
朱雄英沉思片刻,脑海中迅速梳理着思路,然后条理清晰地说道:“孙儿认为,此事背后必有主使,江南士族嫌疑最大。他们因新政利益受损,便妄图通过刺杀达到目的,实在是目光短浅,不顾大局。”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
朱元璋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依你之见,咱该如何处置这些乱臣贼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想看看朱雄英的应对之策是否符合他的心意。
朱雄英目光坚定,语气沉稳地回答道:“孙儿觉得,不能一味地打压,需恩威并施。一方面,吕本跳梁小丑,不足为惧,严惩其余参与阴谋之人,以儆效尤,让其他人不敢再心存侥幸;另一方面,对愿意配合新政的江南士族,给予政策支持,让他们看到新政的长远好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赞道:“吕本也不杀了?好!不愧是我朱元璋的好大孙,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将来必定能担当大任,将咱的大明江山治理得繁荣昌盛!咱和你爹本想把他们全杀了,但既然是你自己的事情,就由你来处理吧。”他的笑声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希望。
朱标在一旁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他深知,朱雄英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足以证明他有能力肩负起大明的未来。
密谈结束后,朱元璋和朱标开始有意冷落朱允炆。年仅八岁的朱允炆还不明白,为何往日疼爱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突然变得如此冷淡。他依旧天真烂漫,在府邸里玩耍,却隐隐察觉到周围的气氛变得压抑而陌生。他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望着天空发呆,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失落。
吕本也察觉到了朱元璋的敲打。近日上朝,他总感觉朱元璋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令他脊背发凉,冷汗直冒。回到府邸,他整日忧心忡忡,坐立难安,深知朱元璋已洞悉他的阴谋,只是还未动手。他仿佛能感受到那把悬在头顶的剑,随时都可能落下,将他和他的家族彻底毁灭。
“父亲,现在该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已经走投无路了?”吕本的儿子满脸焦急,声音里带着颤抖,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吕本长叹一声,神色黯淡,仿佛一瞬间苍老了许多:“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千万不能再露出半点马脚。我们要想办法稳住局面,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已化为泡影。
朱雄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刺杀事件的后续处理中。他亲自审问被擒的刺客,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一番深入的审讯,他掌握了江南士族参与阴谋的关键证据。但他没有立刻将证据呈交给朱元璋,而是先找到江南士族中相对中立的人物,与他们促膝长谈。
“诸位,我明白新政让你们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这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一味地抵制,最终受损的还是你们自己,甚至会危及整个江南的繁荣。”朱雄英言辞恳切,目光真诚地看着他们,希望能打动他们的内心。
士族们听后,面面相觑,心中开始动摇。他们本是受吕本的煽动才参与了这场阴谋,如今见朱雄英态度诚恳,手段强硬,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意识到,或许朱雄英所说的才是真正的出路,只有与新政合作,才能实现家族的长久利益。
朱雄英见时机成熟,将证据呈交给朱元璋,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处理建议。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严惩参与阴谋的江南士族,对愿意配合的则给予政策优惠。
经此一役,江南士族对新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一味地抵制。朱雄英在这场风波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与智慧,赢得了朝中大臣的认可与尊重。他的名字,也开始在朝堂和民间传颂,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星。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一步步成长,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自己的选择没错,朱雄英将来定能成为一代英主,将大明的江山治理得繁荣昌盛。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未来的辉煌景象,那是一个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
朱允炆在被冷落的日子里,渐渐懂事。他虽不知缘由,但能感觉到与朱雄英的差距。于是,他开始刻苦读书,钻研治国之道,渴望有朝一日得到祖父,父亲及兄长的认可。他常常在烛光下苦读至深夜,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他通向未来的钥匙,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