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语里,既有对弟弟的夸赞,又有如同父亲教导儿子般的谆谆教诲。
朱允熥用力地点点头,神情坚定地说:“哥,你放心,我一定会用心学习,绝对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朱雄英又看向朱允炆,神色变得严肃而庄重,语重心长地说:“允炆,你也到了该承担重任的年纪。我打算封你为吴王,只是封地还没确定下来,你还是现在应天府住下吧!”
他的语气中,既有对弟弟成长的欣慰,又饱含着对他未来的殷切期望。
朱允炆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大哥如此看重我,我必定竭尽全力,不辜负你的信任!”然而,就在他低头的瞬间,眼底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阴霾。
这时,朱雄英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脸上浮现出一丝调侃的笑意,对朱允炆说道:“对了允炆,你如今也到了成家的年纪,心里有没有喜欢的姑娘?要是有,可千万别瞒着大哥,大哥帮你把把关,早点把这人生大事给办了。”那语气,活脱脱像一位操心孩子终身大事的父亲,满是关切与期待。
朱允炆微微一怔,随即恢复了平静,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轻声说道:“大哥有心了,只是我一心想着为朝堂效力,这些儿女情长的事情,还没放在心上。”
说着,他微微低下头,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像是在掩饰着什么。
朱雄英看着朱允炆的小动作,心中那丝疑惑再度浮现,但他还是将其归结为母亲早逝对朱允炆性格产生的影响。
他爽朗地笑了笑,说道:“行,等你哪天有了心仪的姑娘,可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哥。”那笑容里,满是兄长对弟弟的包容与理解。
之后,三兄弟围坐在一起,畅谈许久。
从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到民间百姓的生活琐事;
从军事战略的谋划布局,到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朱雄英讲述着自己对未来治国理政的宏伟构想,朱允炆时不时回应几句,话语中虽满是支持,却又隐隐透着几分保留。
朱允熥则听得全神贯注,不时凑到朱雄英身边,兴奋地指着桌上的茶盏,假设那是一座城池,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对军事布局的新奇想法,逗得朱雄英哈哈大笑。
在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朱雄英不仅耐心倾听弟弟们的想法,还不时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那认真负责的态度,将“长兄如父”的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不觉,夜已深,月光越发皎洁,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他们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银纱。
朱雄英看着眼前的两个兄弟,心中感慨万千。
“天不早了,你们赶紧回去休息吧,有什么事咱们明天再聊。”朱雄英站起身来,温和地对他们说道。
那语气,如同父亲叮嘱孩子早点休息一般,充满了关怀。
二人起身告辞。朱允炆和朱允熥离开,朱允炆脚步沉稳,神色平静,他抬头望着夜空,嘴角微微勾起,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朱允熥则脚步轻快,脑子里全是如何学习军事知识,满心期待着有一天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朱雄英望着朱允炆和朱允熥离去的背影,久久伫立在东宫的殿门口。
夜,愈发深沉,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将他的身影拉得悠长。
一阵微风拂过,带着丝丝寒意,撩动着他的衣袂,却吹不散他满心的孤寂。
他缓缓转身,踱步回殿。殿内的烛火在微风中摇曳不定,光影在墙壁上晃动,更衬出这空间的空旷与寂静。
自幼丧母的伤痛,如同心底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在这寂静的夜里,被悄然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