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田家镇大屠杀(1 / 2)

半壁山的胜利,让湘军士气大振。

并立即派数百士兵缒崖而下,想去砍断那横江的铁链。

但这时的太平军中有一将领登高而呼:

“今日固死地也,当万死中求生,拼出一条血路。”

这人乃是陈榕承的侄儿陈玉成,他也是历史中后期太平军中的一员猛将,配合李秀成打了无数的漂亮仗。

经常挽救天国于水火,做着一名扑火队员的职责。

在陈玉成的鼓励下,被打退的太平军汇合从石家镇通过木簰增兵过来的士兵,一起反攻了回去。

本来士气全无的太平军,突然又不要命地冲杀了回来。

把占领半壁山的湘军搞得是一愣一愣的。

看着这种不要命的架势,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

这就印证了一句话,浑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只要你开始不要命,谁都会让三分。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狭路相逢勇者胜。

太平军的反攻被湘军打退了三次,但每次在陈玉成的带领下都重振旗鼓重新杀了回来,终于在第四次的时候,重新夺回了半壁山。

一时间来不及撤退的湘军大乱,然而后面已是悬崖,退无可退,不得已他们只能跳下悬崖,坠入江中。

幸存者十不足一。

陈玉成见到湘军这么宁愿跳江,也不投降。

一时之间心里十分复杂,也对继续坚守石家镇有了一丝担心。

而缒崖而下去砍铁链的百余人,虽然齐力砍断了铁链,但是曾家镇的太平军沿着竹筏和木簰,很快包围了他们。

这百余人虽然团结一心,齐力断铁。

但面对十数倍于他们的太平军,仍然寡不敌众。

但他们同样十分悍勇,力战到最后一人,直至全军覆没。

他们用百余人的生命在这江边书唱响了一首战争的悲歌。

一日之内如此反复的战局。

前一刻还喜悦不已的曾国藩,下一刻就雷霆暴怒。

于是,曾国藩紧急召集杨载福和塔齐步等湘军将领商量总攻事宜。

商讨一致认为,太平军的江防工事实在太过坚固和变态。

总攻的时候,必须全力以赴,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更不能有丝毫的畏惧之心。

这一刻,曾国藩已经做好了惨胜或者惨败的思想打算。

他要用这一场战役证明湘军的到来,也要用这一场战役告诉世人,他曾国藩不止是一个儒生。

次日。

湘军发起了总攻。

湘军不止继续进攻半壁山,更是把重头戏放在了困难重重的江面上。

曾国藩把战舰分为了四队。

第一队专门去砍断铁链(这时,砍断的铁链又被太平军接了起来,重新用铁索横跨了整个长江。)

第二队集中精力用炮火和枪弹攻击太平军的作战船只。

第三队是后续队,在第一队砍断铁链后,立马溯朔江而下去焚烧太平军在附近停泊的船只。

第四队按兵不动,既是预备队,也是为了防止其他从哪里冒出来的太平军突袭。

面对排山倒海,准备充足的湘军瞬间即至的进攻。

太平军江面上的水军不由大惊,连忙进攻湘军水师。

此时早有准备的湘军第二队,立即发炮猛击,这些都是曾国藩买的西洋大炮,威力十足。

太平军的竹筏,木簰在这些大炮面前不堪一击,到处都是千疮百孔。

在太平军被炮火轰得魂飞魄散的时候,铁链已经被湘军的第一队砍断了。

顿时第一二三队齐发,冲了上去。

面对这气势汹汹的湘军,太平军水师胆怯了。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胆怯就意味着兵败如山倒。

很快,太平水师就无奈退却了。

但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

他把队友卖了。

镇守半壁山的陈玉成不仅要面对正面湘军不要命的攻击,现在还要防守沿水路从屁股后面摸上来的湘军。

顿时。

陈玉成深陷被前后夹击的艰难处境。

陈玉成知道大势已去,坚守已没有意义。

于是只能率军退却,率军突围。

半壁山和江面的相继失陷。

田家镇立刻成了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