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1 / 2)

其中一位农业经济领域的资深专家,戴着老花镜,对着电脑上的数据图表,眉头紧锁,一边用铅笔在本子上记录着疑问点,一边对身旁的助手说:“这些数据乍一看确实亮眼,但有些地方的增长曲线过于理想化,还得深挖背后的支撑依据。”

为了验证政策实施效果的真实性,调查小组还亲自到一些村庄,重新统计和测算相关数据。他们运用专业的调查方法和工具,对农田的土壤肥力变化、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及产量进行再次评估。同时,对政府提供的免费耕地、收割服务的成本核算和资源分配情况,也展开了全方位的审查。

调查小组还组织了多场座谈会,邀请各级政府官员、农业企业代表、农民代表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在会上,各方各抒己见,支持改革的声音与质疑的声音激烈碰撞。祁同伟也出席了这些座谈会,他神情严肃,时而详细阐述改革政策的初衷和目标,时而认真聆听各方意见,额头上不时渗出细密的汗珠。

整个汉东省都被笼罩在一种紧张严肃的氛围中,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调查小组的一举一动,这场调查的结果,将对汉东省的农村改革走向,乃至祁同伟的政治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结束了对汉东省全面且细致的调研后,专家小组带着满满当当的一手资料和深入透彻的分析结论,返回上级部门进行汇报。

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灯光亮如白昼,上级领导们神色专注地等待着专家小组的报告。专家小组的组长,一位在农业经济与区域发展领域造诣颇深的老教授,缓缓起身,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开始了汇报。

“此次针对汉东省农村改革政策的调研,我们深入汉东的各个角落,涵盖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各类地形地貌区域以及不同规模的农业产业带。”他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助手在投影上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数据。

“汉东省的农村改革政策,在其自身的环境背景下,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效应。汉东省平原广袤,土地集中连片,这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统一的耕地、收割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数据显示,在政策实施后,汉东省平原地区的粮食产量显着提升,农民收入也有了较为可观的增长。”屏幕上随即出现了一系列对比图表,清晰地呈现出改革前后的变化。

然而,老教授话锋一转,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但当我们将视角放大到全国范围,就会发现汉东省的经验并不能一概而论地适用于所有地区。比如,许多省份存在大量山区。在这些山区,地势崎岖,地形复杂,大型农业机器根本无法通行,也就无法照搬汉东省以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为核心的改革模式。强行推行不仅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农民的负担加重。” 投影上切换出山区崎岖地形与艰难作业环境的照片,让在场众人直观感受到地域差异带来的挑战。

“再从经济层面来看,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财政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像汉东省那样大规模投入的免费耕地和收割服务。若是不顾自身经济实力盲目效仿,很可能导致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老教授列举了几个典型省份的数据案例,进一步阐释经济差异对政策实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