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利润空间有了,但是销量呢?(1 / 2)

利润空间有了,但是销量呢?

星沙市。</p>

天福区电子科技园,万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

总裁办公室。</p>

“亢。”</p>

“你们到底是干什么吃的?”</p>

“为什么销量一直上不去?”</p>

“饭桶,都他妈是饭桶,公司花钱养你们,不是让你们坐在办公室里面打牌喝酒吹牛逼的,从明天开始,总部发文,让所有各大区的代理都带头去给我做地推,我不管他们用什么方式,去骗也好,去绑人来买咱们的VcD也好,必须把销售给我拉起来,否则有一个算一个,业绩不达标的,全部都换掉,返点也全部取消,没有商量的余地。”</p>

好好的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被盛怒的姜万力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直接给震翻,撒的满桌子都是咖啡液体,弄得屋里香飘四溢。</p>

但是没人去关心它。</p>

因为愤怒的姜万力此刻正化身喷子,把公司上上下下只要与销售沾边的几位高层们正骂的一个狗血淋头。</p>

也不怪他生气。</p>

万燕公司的VcD播放器自从上回他与陆阳两人一同登上央视财经频道的《财富第一现场》节目后,到了今天已经有差不多快接近两个半月的时间,当时是趁这个机会,他连一丝犹豫都没有,便独裁的决定了将公司的VcD播放器继新闻报道以后同步的在市场上推出。</p>

刚一开始效果还挺好。</p>

可能是因为有央视这个招牌在,很多各地经销商都纷纷主动打电话过来咨询,有冲动的也不乏直接下单,签订代理合同,想吃这一口头汤。</p>

所以第一个月下来的订单记录还算蛮亮眼的,虽然不足5000台,只是数字比较接近。</p>

可是你要想,这可是规定零售价必须卖到5600元一台的高档电子产品,第一个月就这样的订单数据,它难道还不够亮眼吗?</p>

起飞了好吧!!!</p>

只要继续这样保持下去,不用多,每个月只要订单数据稳定,一年下来那起码也得破6万台,对吧?</p>

再来算一组数据,万燕牌第一代VcD5600元一台,这个是公司定的零售价格,肯定不能算公司的纯收入,全部都入公司的账,各地代理经销商,肯定是要拿走其利润的一部分的,对吧?</p>

而且还得是大头,因为你要让利,你不让利,你一个新产品的上市初期,如果没有暴利加持,是绝对没有人来冒这个风险的。</p>

有数据显示,万燕公司给各地经销商的让利是1500元至2000元一台的中间价,根据经销商的实力,这个中间价也有稍许的落差。</p>

而万燕公司生产一台现阶段的第一代VcD它又要多少钱呢?</p>

公司也有数据统计,主要成本来源于其必须要内置的一款解码芯片,来源于华人大佬孙燕生先生的c-cube公司,芯片单片价格高达1200元。</p>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孙艳生的想法跟姜万力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暴利的高额订单价格,来短期内实现自己的研发成本回收。</p>

因为它而且还没法取代,属于暂时独一无二,哪怕是叫价再高,你也只能咬牙买它。</p>

除了这款解码芯片以外,其余的零部件倒是好找,所以种种原因算下来,万燕公司的第一代VcD(wY-3000)它的总体制造成本大约也就是2200元至2500元一台之间,这中间有一个良品率的问题,良品率越高,自然就可做到压缩成本。</p>

数据摆在这里,情况一目了然,万燕公司自己的制作成本取其中间值2350元一台,再刨去给中间代理商的1500元,合计总成本不超过3800元,卖5600元一台,公司每卖一台便能盈利1800元。</p>

假设取第一个月的订单数据5000台为年销售平均值,一年下来6万台订单。</p>

6000018001.08亿。</p>

随随便便就已经过了亿,对吧?</p>

而只要盈利过亿,那么就好办了,这代表着公司的流动资金会非常多,可以多干很多事情,而且这才只是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有这个基础在,那么姜万力就有信心可以把它越干越好,收回研发成本只是时间问题。</p>

到时候,股东们,尤其是那姓陆的小子,还有什么话可说?</p>

谁还敢说他姜万力只懂产品研发,而不懂公司经营?</p>

明明他就干的很好!!!</p>

可惜,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却很骨感,产品订单数据第一个月的亮眼,却不等于第二个月还能保持住它的亮眼数据,事实证明上央视节目虽然曝光率很高,但是也就那一阵风,一阵风过去了,外界的热议也就下来了,加上万燕公司这款VcD播放器它的零售价格摆在这里,并未比国外那些品牌录像机有便宜多少,所以就造成了它的第二个月订单数据的尴尬。</p>

有多少呢?</p>

低的可怜,1000台都不到,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p>

其实原因也简单。</p>

因为各地代理经销商们刚开始热情都太高涨了,你想啊,卖一台能挣1500~2000的中间差价,这么高的利润,那不得作死的多定一些?</p>

怎么说也是好歹上了央视的品牌,而且还得到了权威栏目的认证,既然决定了要代理它,而且想多挣一点钱,那么就肯定不能少订,一定要多订,因为如果这款产品它真的能卖火爆的话,绝对绝对工厂订单肯定是要排队,不是那么好拿货,说不定能排到明年去,也就会让他们这些外地经销商们错过很多挣大钱的机会。</p>

一个人的想法是这样,两个人的想法也是这样,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在第一趟订单上没有只指定三五几台来卖卖看,而是冲着央视栏目的广告效应,都他妈没少定。</p>

但是现在你看,刚开始的一阵风过去了,产品的销量在市场上的火爆也随之而慢慢降低,经销商手里的VcD卖了一个月,虽然卖了一部分,但是越卖心里面越没底,因为它这个产品的销量是持续走低的,而不是持续走高,在仓库里面的货还没出完之前,没人再敢头铁的拿钱去囤它。</p>

也没人这么傻,因为这种情况跟之前的情况是完全相反的,既然销量持续走低,那么厂里的订单肯定就不会那么紧张,而不紧张,就能直接买到现货,那还需要囤吗?</p>

答案是一定不需要。</p>

而姜万力他只看到了第一个月的上市初期产品的订单火爆,却少有把心思关注它在市场上的零售销售数据,这个数据它是增长的,还是在持续在走低。</p>

两极反转之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