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悄然流转,杨毅统帅着麾下四万忠义军,怀着壮志雄心朝着河南郡稳步推进。
大军所经之处,军旗猎猎作响,将士们步伐整齐划一,士气高昂,彰显着一股锐不可当的气势。
这一路,虽未有大规模的恶战连连,但小战斗却如影随形。
河南郡地势复杂,各地势力盘根错节,一些不愿轻易归附的地方武装,时常对杨毅的军队发起偷袭和骚扰。
然而,忠义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袭扰,总能迅速做出反应,沉着应对。
在一次行军途中,当大军行至一处山谷时,两侧山坡突然涌出一群山贼打扮的武装分子。
他们呐喊着,挥舞着兵器,朝着忠义军冲来。杨毅临危不乱,当即下令:“弓箭手,准备放箭!长枪兵,列阵迎敌!”
刹那间,弓弦声响彻山谷,利箭如雨点般射向山贼。长枪兵们则迅速组成紧密的方阵,如同一堵坚不可摧的城墙,阻挡住山贼的冲击。经过一番激烈拼杀,山贼们死伤惨重,狼狈逃窜。
每经过一座河南郡下辖的州府,杨毅都试图以和平方式劝降。他深知,战火纷飞只会让百姓受苦,生灵涂炭。
若是能够兵不血刃地收复各州府,对各方而言都是最好的结果。他派遣使者,带着言辞恳切的书信,向各州府官员晓以利害,阐述归顺后的诸多益处,诸如保障百姓安宁、促进地方发展等。
对于那些深明大义、愿意顺应大势的州府,杨毅以礼相待,妥善安排官员留任,共同治理地方。
而对于少数负隅顽抗者,杨毅则毫不留情,指挥大军以雷霆之势攻城。他身先士卒,鼓舞着将士们的士气。
就这样,杨毅率领着四万忠义军,在不断的战斗与劝降中,一路收复河南郡下辖的十三个州府,他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威名也在这片土地上愈发响亮,为实现更大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成功占领河南郡全境后,杨毅深知,要想真正稳固这片土地的统治,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着重清剿那些负隅抵抗的地方势力,以及猖獗肆虐的土匪、流寇等。
这些势力犹如潜藏在暗处的毒瘤,不仅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社会秩序的重建构成了严重阻碍。
杨毅首先对河南郡的局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他派遣众多探子深入各个角落,收集关于负隅抵抗的地方势力以及土匪、流寇的情报,包括他们的据点位置、人员规模、活动规律等。
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后,杨毅精心制定了清剿计划,针对不同势力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那些负隅抵抗的地方势力,杨毅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手段。他先派出使者前往劝降,向这些势力阐明当前的局势以及归降后的优厚条件,如保证他们的身家性命、给予一定的官职地位等,希望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坚决抵抗的势力,杨毅则果断下令出兵围剿。他亲自任命孙小五为总指挥,挑选精锐的忠义军将士,对这些地方势力的据点发起猛烈攻击。
战斗过程异常激烈,负隅抵抗的势力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
但忠义军在将领们的带领下,士气高昂,战术灵活,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最终将这些顽固势力一一击破。
而对于土匪和流寇,杨毅则采取了更为强硬和灵活的清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