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委托商店(1 / 2)

梁启东从娄晓娥那儿离开后,马上悄悄摸摸的摸回了家,因为时间还很早,所以院里也没什么人走动,自然也没人发现他。

骑上车去轧钢厂点完卯后,他也是不嫌麻烦的回来接上了娄晓娥,之后两人在街上好一通采买,小到火柴盒,大到二手自行车,全都买了个遍。

搞得一度娄晓娥以为梁启东是去了沪上就不回来了,而不是出差几天就回来,最后还是他嘴皮子都磨平了,才说通娄晓娥放下心来。

好说歹说将娄晓娥送回家后,梁启东又马不停蹄得跑了一趟梁拉娣家,两人这次又是好几天没见。

交代完要出远门的事之后,在梁拉娣担心的眼神下,梁启东马上驱车赶往雪茹丝绸店。

现在这个时代是个精彩的时代,但你不走出去,是永远无法得知这个世界到底多精彩的。

说实话,他还是很期待出去看看的,但这个时代要是没有关系,一封介绍信就把他难住了,沪上那种大地方的介绍信可不是那么好弄的。

要不然之前他也不会那么轻易答应陈雪茹的请求,毕竟他也不差那点三瓜两枣的跑腿费。

因为这次与以往不同,是由梁拉娣那边出发,所以梁启东最后是从另一条街道进的前门大街,路上很多他之前没见过的店铺,引得他四处打量。

不多时,当他看到一处从未见过的店面时,突然眼神微微眯起,思考片刻朝着店面缓缓行驶过去。

这种店铺在后世已经很难见到了,但在这个时候还是很常见的,是一家售卖旧货的委托商店。

梁启东将车停在店门口,没有一丝犹豫的走进了店门。

店内只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正在打盹,听到有客上门的动静,急忙睁开眼睛起身笑着招呼道:

“同志您好,您是打算委托小店卖东西还是来买东西的?”

梁启东打量着店员,心里渐渐泛起嘀咕,偌大的一家店,只有一个老头看着,看来这老头多半是以前“打小鼓儿”的,不然没这份眼见力和能力。

“打小鼓”就是以前打着小鼓走街串巷到处收旧货的,但人家也不是什么破烂都收,最次也得是红木家具,金银首饰这类的,一般都在高门大户门前敲打,像四合院这种穷地方,人家都不屑来。

这种属于旧时代的“八不语”行当之一,另外七个分别为唤头儿:剃头的,小梆子:换香油的,大梆子:卖豆腐的,手铃:江湖郎中,大拨浪鼓:卖炭的,报君知:瞎子算命,唤金闺:磨剪子,磨刀的。

以前这些打小鼓的很多,但在五十年代,国家成立了很多回收公司和信托商行之后,人们发现把旧货卖给店铺价格更公道,这些打小鼓的渐渐没了用武之地,赚不到钱之后自然慢慢销声匿迹。

而到最后,在这些打小鼓的混不下去后,基本都是因为这份儿独有的对旧货的眼力见,被这些店铺收编,摇身一变成了公家的职员。

这家店铺面积还不小,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旧货,只要你想得到的,这里基本都有,上到旧的照相机,下到甚至旧鞋子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