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你家《红楼梦》有具体年份吗?”
“回复:那能一样吗?《红楼梦》有贾宝玉!”
徐华差点把泡面汤喷出来:“这逻辑,堪比‘因为西瓜是圆的,所以地球一定是西瓜做的’。”
徐华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想要反驳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出现了——国宝级作家沈默在个人公众号发文:
“昨夜通宵读完《百年孤独》,清晨推开窗时,竟怀疑看到黄蝴蝶落在晾衣绳上。华大创造了一个比现实更真实的宇宙,这是近十年我读过最震撼的华语作品。”
(配图:一本手写笔记,密密麻麻写满批注)
文学圈瞬间分裂成两大阵营:
“现实派”(支持《东方》):“文学必须扎根泥土!”
“魔幻派”(支持《百年孤独》):“想象力才是文学的翅膀!”
【豆瓣读书小组】
标题:理性讨论,《百年孤独》算不算文化入侵?
楼主:一个虚构的外国作家,写虚构的拉美故事,凭什么参评茅奖?
徐华看着评论区 battle,淡定地发了条评论:“如果《百年孤独》里的美人蕾梅黛丝去《东方》里插秧,算不算文化入侵?”
系统幽幽弹窗:“仔仔,拱火技术一流。”
11L:但作者简介写着长期居住铜市,算华语创作啊!
12L:呵,铜市有叫马孔多的地方?地名都造假!
13L:你们看完再评好吗?第六章那个升天的美人简直神来之笔!
14L:沈默老师都推荐了,你们比沈老师还懂文学?
15L:沈默老了,审美跟不上时代了,现在需要的是像《东方》这样反映现实的作品
徐华发现最讽刺的是,争论焦点逐渐从作品质量转移到了作者身份的真实性。有人开始人肉搜索“华大”,甚至质疑这是某位知名作家的马甲。
“叮!检测到舆论白热化。”系统突然弹出提示,“特别任务:在48小时内证明作者真实性。奖励:文学公信力+30%”
徐华差点把奶茶喷在屏幕上:“我怎么证明我就是我?”
她灵机一动,登录番茄“华大”的作者号,发布了第一条声明:
“《百年孤独》是我的原创作品,中英文版皆由本人创作。关于‘马孔多’的原型,确实参考了我老家铜市的‘马家沟’——只不过我们那儿没人会飞,顶多跳广场舞时蹦得高点。”
评论区瞬间沸腾:
“实锤了!作者承认是魔改现实!”
“马家沟?我去过!那儿的大妈吵架确实很有魔幻色彩!”
“所以美人蕾梅黛丝的原型是广场舞领队?”
系统在她耳边轻声说:“现在你明白了吗?文学的价值从来不是由奖项决定的,而是由时间与读者的共同选择。”
徐华望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新评论,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什么是好文学?谁来定义好文学?而她自己,又是否真的摆脱了对文学奖项的迷信与偏见?
不出意料之外,最终《百年孤独》落选了茅奖。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作品虽具创新性,但与评奖标准中的本土文化导向存在一定差距”。然而有趣的是,这场争议让《百年孤独》的电子书销量暴增,实体书版权也被多家国外出版社争抢。
三个月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发布公告,将《百年孤独》列入候选名单。消息一出,国内文学圈再次哗然。
——教室里——
期末考试那天,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徐华的座位空荡荡的,在一片埋头答题的身影中格外显眼。
“老师,华神今天请假了吗?”赵大勇小声问道。
班主任推了推眼镜,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她请了公假,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活动。”话说到一半突然打住,像是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
卜中举闻言抬起头,手中的笔不自觉地握紧了几分。他瞄了一眼徐华整齐的课桌,心里暗喜:这次年级第一总算要换人了。
最后一科考试结束时,教室里的广播突然响起:“下面插播一条特别通知,我校初三(1)班徐华同学……”
所有人的动作都停了下来。广播里继续说着:“……的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徐华同学目前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
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卜中举的脸“唰”地一下变得惨白,手中的笔滑落在地。他这才明白,班主任说的“重要活动”是什么意思。
“难怪昨天校长亲自来找班主任!”马燕恍然大悟。
“所以徐华这段时间神神秘秘的,是在准备这个?”黄毛瞪圆了眼睛。
而在大洋彼岸,而此时在颁奖典礼现场,徐华正望着璀璨的水晶吊灯,对系统轻声说:“看来,有些价值也需要任何奖项来证明。”
系统闪烁了一下,回应道:“但争议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