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2 月的北平城,残雪尚未消融,凛冽的寒风中,胡同深处飘出袅袅炊烟,为这座刚获新生的城市增添了几分烟火气。青砖灰瓦的屋檐下,“庆祝北平和平解放” 的红底金字横幅在风中轻轻摇曳,街角墙面上新刷的标语 “打倒反动派,建设新中国” 鲜红刺目,仿佛在宣告着旧时代的终结与新征程的开启。
李天佑紧了紧蓝布棉袄的领口,哈出的白气瞬间在冷空气中凝成细小冰晶。他小心翼翼地踩着青石板路上结着的冰碴,拐进西单牌楼附近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门楣上 “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的木牌刚刷过桐油,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崭新的字迹昭示着这里已成为城市新的权力中枢。
军管会临时办公处设在原警察分局的三进小院里,昔日门楣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已被扯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簇新的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红得夺目,红得热烈。
“同志,请登记事由。” 门口站岗的小战士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拦住他,年轻的脸庞被寒风吹得通红,枪托上系着的红布条在风中一荡一荡,格外醒目。李天佑指了指腋下夹着的蓝布包裹,声音坚定:“我来归还组织产业。” 他的话语简短有力,仿佛承载着多年的夙愿。
“同志,请问民事科怎么走?”进了门,李天佑拦住一位挎着牛皮公文包的年轻军人。对方帽檐下的眉眼还带着学生气的青涩,闻言立刻立正,身姿挺拔:“东厢第二间,门口有牌子。” 军人的回答干脆利落。
穿过挤满领救济粮百姓的院子,人声鼎沸,嘈杂的话语声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李天佑终于来到后院东厢的办公室。墙上新刷的石灰还泛着潮气,散发着淡淡的气息。推开咯吱作响的雕花木门,褪了色的水磨石地板上,毛主席像下方摆着两张榫头松动的榆木桌,桌面上堆满了文件和账簿,记录着这座城市新旧交替的点点滴滴。
最里侧的桌后,坐着一位穿灰布军装的干事,正用蘸水笔在泛黄的账簿上勾画。他的棉布军装肘部打着补丁,袖口磨得发白,钢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听见脚步声,他抬头推了推圆框眼镜,目光温和:“小同志,你找谁,有什么事吗?”
“报告首长,我是来归还组织产业的。” 李天佑郑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又一层小心地展开,露出里面的房契和账本以及两根大黄鱼,“四季鲜菜行,两间门脸带后院仓库,地址在南门大街甲七号。” 他的动作轻柔而庄重,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归还产业?小同志,我是军管会民事科科长赵明远。” 赵明远起身将李天佑迎到桌边坐下,还热情地给他端来一杯热水,歉意地说道,“我们这里没有茶叶了,只有热水,希望你不要嫌弃。” 他的话语中满是关怀,让人倍感温暖。
“赵科长,我是四季鲜的东家李天佑。” 李天佑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那段尘封的往事,“我父亲李有水和母亲张春妮是红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牺牲之后,吴婶…… 就是吴小花同志把我接到了教会的慈幼院里照顾。后来由于叛徒出卖,吴婶和周金生、陈东海两位叔叔为了保护我们牺牲了。” 回忆起往昔,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伤痛,但很快又坚定起来。
说着,他将房契、账本和两根大黄鱼一字排开,语气沉重:“1947 年开店的本钱,是地下党吴小花同志留下的组织经费。当年吴婶把经费缝在棉袄夹层里,被黑狗子追杀时…… 现在北平解放了,这产业该物归原主。” 他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与感恩。
“小同志,除了这些还有其他证明吗?” 赵明远和蔼地问道,“他们的证件什么的你还有吗?” 他的眼神中满是谨慎与负责。
“没了,47 年田丹同志来北平调查慈幼院被出卖的事情的时候,那些证件我就已经交给她了,她最近应该在北平城,你可以找她核实。” 李天佑如实回答,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