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十四个(擘)”,“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而“十四个”则是指方剂的用量,这里的“擘”是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指的是将药材用手掰开或砸碎,以便于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析出。栀子擘开后,其内部的有效成分能更充分地溶解于水中,从而提高药效。
“香豉(绵裹,四合)”部分,“香豉”即淡豆豉,是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的功效。在方剂中,香豉常用于发散表邪、宣透郁热。而“四合”同样是指方剂的用量。值得注意的是,“绵裹”这一细节,指的是将香豉用绵布包裹起来再入药煎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防止香豉在煎煮过程中散落,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药液的清洁,避免杂质混入。
将栀子和香豉组合使用,可以发挥它们清热除烦、宣透郁热的功效。这一组合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后余热未清所致的虚烦不眠、心中懊恼等症状。当然,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辨证施治,以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和煎煮方法。
香豉,也称为淡豆豉,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味中药。其药性苦、辛、凉,主要归于肺、胃经。以下是对香豉药性的详细解析:
一、主要功效
1. 解表:香豉具有辛散轻浮的特性,能够疏散表邪。无论是风热导致的疾病,还是风寒导致的疾病,均可以应用此药治疗。对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可以配伍金银花、薄荷等药物一同使用;对于风寒表证,则可以配伍葱白等药物一同使用。
2. 除烦:中医认为,“烦”是热邪内蕴、心神受扰的表现。香豉通过透散外邪、宣散邪热,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让心神安定下来。对于因热病引起的烦闷、失眠等症状,香豉能发挥显着的疗效。
3. 宣发郁热:香豉不仅能解表除烦,还能宣发郁热。它可以帮助推动身体内的“有形物质”,从而改善积食等消化不良问题。在治疗热郁心胸导致的烦热、失眠等症状时,香豉常与栀子等药物配伍使用。
二、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豉主要含有异黄酮类成分,如大豆苷、黄豆苷、大豆素、黄豆素等,还含有维生素、淡豆豉多糖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这些成分使得香豉具有微弱的发汗作用,以及健胃助消化的作用。因此,在现代应用中,香豉常被用来治疗小儿泄泻、感冒、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用量:香豉在使用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而伤阳耗气、损及津液。
2. 煎煮方法:入煎剂时,香豉不宜久煎,以免导致有效成分挥发从而降低药效。
3. 禁忌人群:胃虚易呕者慎服香豉。
综上所述,香豉作为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多样的功效使得它成为中医药领域的一大宝藏。然而,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用量、煎煮方法以及禁忌人群等问题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原文: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原文: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段描述出自中医古籍中的煎药方法,具体是针对含有栀子和豆豉这两味药的方剂。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过程:
首先,“上二味”指的是方剂中的两味药:栀子和豆豉。这里的“味”在中医里通常用来指代药物。
接下来,“以水四升,先煮栀子”,意思是取四升水,先单独煎煮栀子。栀子在煎煮过程中会释放出其有效成分。
“得二升半,内豉”,当栀子煎煮到水量减少到大约二升半时,加入豆豉继续煎煮。这里的“内”通“纳”,即加入的意思。
“煮取一升半”,继续煎煮直到水量减少到大约一升半。这个过程中,栀子和豆豉的有效成分会进一步融合到药液中。
“去滓”,煎煮完成后,过滤掉药渣,只保留药液。
“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将药液分成两份,每次温服一份。这里的“温进”指的是药液温度适中时服用。
“得吐者,止后服”,如果服用后出现了呕吐的情况,就停止继续服用。在中医中,有些方剂是通过催吐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但如果已经呕吐,就不需要再服用剩余的药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