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脉象的变化并非总是如此简单明了。当脉象出现“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的情况时,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了。这里的“脉来微去大”,指的是脉象初起时微弱,而后逐渐变得洪大,这种脉象的反常变化,往往预示着疾病已经深入到身体内部,即所谓的“病在里也”。
“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的描述。这里的“头小本大”,指的是脉象起始时细小,而后逐渐变得粗大,如同覆盖在脉管上的一层厚物,这种脉象通常与外感疾病相关,即所谓的“病在表也”。外感疾病多因外邪侵袭体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象因此呈现出异常的变化。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与“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脉象变化与具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前者指的是脉象上部微弱、头部细小的患者,往往伴有出汗的症状;后者则是指脉象下部微弱、本部粗大的患者,可能出现关格不通、排尿困难等严重症状。
“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一句,虽然表述较为极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对于脉象与预后关系的认识。当脉象异常且伴有严重症状时,如头部出现大量汗液,往往预示着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原文: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
西方肺脉的形象与肺脏的生理特性紧密相连。肺在五行中属金,象征着清洁、收敛与肃降,而“名太阴”则体现了肺在中医阴阳学说中的归属,与太阳的温暖、明亮相对,太阴则代表着阴凉、沉降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其脉毛浮也”时,这是对肺脉特征的经典描述。这里的“毛”,指的是脉象轻柔如毛,触感细腻而不粗糙,反映了肺脏质地柔软、功能细腻的特点。而“浮”,则是指脉象浮于表面,易于触及,如同水面上漂浮的羽毛,轻轻一触即可感知其存在。这种脉象特征,与肺主呼吸、司宣发的生理功能相吻合,体现了肺脏在人体气血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具体来说,肺脉的“毛浮”特征,不仅反映了肺脏质地柔软、气血运行顺畅的状态,还暗示了肺脏对于外界环境的敏感性。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因此,当肺脏功能受损时,脉象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脉象变得沉涩、无力等,这些都是中医临床中判断肺脏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原文: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脉象与脏腑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肺病而言,其脉象特征往往能够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预后情况。
我们来理解“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这一论述。这里的“此脉”指的是肺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即前文所述的“毛浮”脉象。当肺病患者呈现出这种脉象时,如果再加上脉象缓迟,即搏动不急促、不紧张,往往预示着病情稳定,正气逐渐恢复,疾病有向愈的趋势。
然而,如果肺病患者呈现出“数脉”,即脉象搏动频繁、急促,则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这是因为“数脉”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热象,反映了体内阳气过盛或阴虚火旺的状态。而肺属金,与南方的火相克,当肺病患者出现数脉时,往往意味着火邪克金,肺脏受到了热邪的侵袭,病情因此加剧。
“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数脉与肺病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痈肿”指的是肺部可能出现的化脓性炎症或脓肿,是热邪侵袭肺脏后的一种严重后果。由于火邪克金,肺脏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热毒内蕴,从而导致痈肿的形成。这种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起来也相对困难。
中医理论中的脉象诊断,是一种通过观察脉象变化来推断体内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疾病预后情况的方法。对于肺病患者而言,脉象的缓迟与数急,往往能够反映出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难度。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者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变化,结合其他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综合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