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中医脉诊入门:如何读懂身体的“语言(2 / 2)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这是描述不同脏腑对应的脉象特点。肾脏的脉象深沉有力,心脏的脉象洪大有力,肺脏的脉象浮而有力,肝脏的脉象弦而有力。这些脉象特点反映了不同脏腑的功能状态和气血状况。

“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这是说上述脉象特点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不会有丝毫的偏差。这体现了中医对于脉象观察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这是描述人体气血在一天之内的运行规律。中医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与时间的推移密切相关,就像漏刻中的水流一样,不断地出入升降,周而复始。一天之内,气血会经历一百刻(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的循环周期,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环。

原文: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这句话指的是通过再次诊察寸口脉(即手腕处的桡动脉),可以辨析出人体内部的虚实状况。寸口脉作为中医脉诊的重要部位,其脉象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人体脏腑的气血盛衰和阴阳平衡状态。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则强调了脉象变化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脉象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脉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是对不同病因导致的脉象变化的描述。风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而虚;而寒邪侵袭时,脉象则表现为紧而坚。这两种脉象特点分别反映了风邪和寒邪对人体气血运行的不同影响。

“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则进一步描述了其他病因导致的脉象变化。当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沉而滞涩;而支饮(指痰饮停聚于胸膈之上)则会导致脉象急而弦。这些脉象特点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原文: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动则为痛”,这里的“动”通常指的是脉象中的搏动、跳动感。当脉象出现明显的搏动或跳动感时,往往提示人体内部存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这是因为疼痛往往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而脉象的搏动正是气血运行状态的直接反映。

“数则热烦”,“数”指的是脉象的频率较快。当脉象变得急促、频繁时,往往意味着人体内部有热邪或热毒的存在,这些热邪会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烦躁、口渴、发热等症状的出现。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则强调了中医诊断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尽管脉象与病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非绝对。有时脉象的变化并不完全反映病症的实际情况,这时就需要医者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判断病因病机,寻找脉象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这是指寸、关、尺三部脉象的不同变化,往往提示着不同脏腑或经络的病变。寸部主上焦心肺,关部主中焦脾胃,尺部主下焦肝肾。当这三部脉象出现不同的变化时,往往意味着不同脏腑或经络的病变,需要医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句话则强调了脉象变化中的异常和失衡状态。无论是脉象的搏动过于强烈,还是脉象的搏动过于微弱,都可能意味着人体内部存在某种异常或失衡状态。这些异常和失衡状态可能是疾病的前兆或表现,需要医者及时关注和干预。

原文: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这句话,寓意着病邪侵袭人体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因和机制。这里的“邪”指的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各种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以及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而“奸”则是指病邪在人体内作祟、捣乱的行为。

“审查表里,三焦别焉”,这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中医将人体划分为表、里以及上、中、下三焦等不同的层次和区域。通过审查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可以判断病邪侵袭的部位和层次,从而确定治疗的方向和策略。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这句话强调了中医诊断的细致入微和动态观察。医者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生活习惯等,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推断病邪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和状态。同时,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料度腑脏,独见若神”,这是中医诊断的高境界。医者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病邪侵袭的脏腑器官,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以及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为子条记,传于贤人”,这句话则体现了中医传承的重要性。医者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心得记录下来,传授给后人,以造福更多的患者。这种传承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是一门深奥而复杂的学问,它要求医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等步骤,医者可以准确判断病邪侵袭的部位和层次,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诊断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