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陛下深知人才乃国之根本,何况现在许多岗位空缺,获得人才是朝廷的当务之急,为彰显朝廷求贤若渴之心,特颁下圣旨:自国库拨付纹银百万两,专用于资助寒门学子赴皇城赶考。
诏令明示,凡持地方官府开具的\"寒门证明\"者,皆可至各州府衙门领取足额盘缠,并获颁特制\"驿传凭证\"——凭此证可在沿途所有官驿享受免费食宿,更有驿丞专人照料马匹车辆。
各地方的学子纷纷收拾行囊踏上赴皇城之路。甘州寒士徐明德捧着沉甸甸的二十两官银时热泪盈眶——这相当于他全家三年的口粮;江南才女李玉凤则成为本朝首位以女子身份领到赶考资助的考生。据《科举备要》记载,当年报考人数骤增三倍有余,连远在草原流动生活的牧民子弟都跋涉三个月赴皇城应试。
只见沿途驿站灯火通明,官吏们恭敬相迎,为风尘仆仆的学子们备好热汤饭食。有位来自苦寒之地的穷书生,背着半袋干粮走了半月,在驿站接过热粥时竟红了眼眶:\"朝廷如此厚待,某必当竭尽所能报效国家!\"
为防胥吏克扣,女皇更派钦差暗访,凡发现舞弊者立斩不赦。
这次的科考由女皇亲自拟定的考题,这考题也别开生面:既有治水良策的推演,又有边关屯田的算计,更让考生就民间借贷弊端各抒己见。贡院外的老学究们啧啧称奇:\"这哪是寻章摘句的功夫?分明是要真才实学!\"
三场考罢,竟有樵夫出身的考生因提出改良农具的方案被破格录用,更有女扮男装的才女以精妙算术入选翰林院,还有牧民出身的考生因为提出繁殖牛、马、羊的新举措也被破格录取,扩大放榜那日,朱雀大街上欢呼雷动,新科学子们簪花游街时,百姓们看到的不只是金榜题名的荣耀,更是一个王朝海纳百川的胸襟。
放榜之日,皇城张挂的杏榜竟比往年长了三倍。泥瓦匠之子程栋梁因提出\"分段筑坝法\"被破格擢升工部主事;边关小吏出身的郑远山凭借详实的屯田策论,直接被委任为河西道监察御史。
当朝宰相陆昊在《皇朝政要》中赞叹:\"此番科举,真乃野无遗贤,朝多干吏!\"
女皇在庆功宴上亲自为寒门进士斟酒,鎏金酒杯映着她欣慰的笑容:\"诸卿记住,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朝廷的大门,永远向真才实学者敞开。\"
通过系统性的科举选拔制度,女皇陛下开创性地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场规模空前的科考改革,不仅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更在全国范围内发掘出大批寒门才俊。这些经过严格考核的精英人才,被精准配置到六部九卿、地方州县等关键岗位,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农业领域,新晋的工部官员们创造性地改良了曲辕犁、水转翻车等农具,配合新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粮食亩产较前朝提升近四成。工部研发的筒车灌溉系统,更让干旱地区焕发生机。据户部统计,改革三年后,全国粮食储备已达历史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