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垓下悲歌(1 / 2)

汉五年十二月,垓下的风卷着残雪掠过楚军大营时,虞姬正在给项羽梳头。乌木梳子滑过他鬓角的白发,她想起初见时那个在会稽郡扛鼎的少年,发间还沾着江边的芦苇花。

“大王该用饭了。”她将煮好的粟米粥端上桌,碗沿凝着薄冰。项羽盯着案上的地图,指尖叩着彭城的位置,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韩信这小子,当年在我帐下连执戟郎都做不好,如今竟敢用十面埋伏?”

帐外传来战马嘶鸣,是他的乌骓在啃食冻硬的草根。虞姬摸了摸腰间的玉珏,那是项羽在咸阳宫替她摘的,刻着“虞”字的一面已被摩挲得发亮。远处传来楚歌,她听出是《采葛》的调子,却被唱得凄凉悲切:“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又是汉军的攻心计。”项羽灌了口冷酒,酒液顺着胡须滴落,在战袍上烫出个印子,“当年在巨鹿,章邯的二十万秦军也没让我皱过眉,如今这四面楚歌...”

他的声音渐低,虞姬看见他盯着案上的酒樽发呆——那是刘邦送的和田玉樽,前日使者来谈“中分天下”时,被项羽砸在帐外。玉樽磕出道裂痕,像极了他此刻眼底的血丝。

“妾听说,”她轻声开口,替他斟酒,“汉王答应,只要大王卸甲,便封您为楚王,永镇彭城...”

“住口!”项羽猛地起身,腰间佩剑磕在案几上,“我项氏世代为楚将,岂会向市井无赖称臣?当年在鸿门,我若听亚父之言杀了刘邦,何至于此!”

剑鞘上的饕餮纹映着牛油灯,虞姬想起范增临走时咳血的帕子,上面染着暗红的血,像极了她绣在项羽战袍上的楚国旗纹。帐外忽然传来骚动,她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年轻士兵被押进来,腰间挂着的不是楚军的青铜剑,而是汉军的环首刀。

“启禀大王,这小子想逃!”执戟的卫士踢了踢士兵的膝盖。那人抬头时,虞姬看见他眼角的泪痣——去年她在彭城见过这少年,他娘被秦军杀了,哭着要参军报仇。

“我娘...我娘还在沛县...”少年泣不成声,“汉王说,降者免死,还能领粮回家...”

项羽的弯刀“铮”地出鞘,刀刃映出少年惊恐的脸。虞姬忽然伸手按住他手腕:“大王,如今军心不稳,若杀了他...”

“军心?”项羽转头看她,眼神像淬了毒的箭,“你何时也学会妇人之仁了?”刀光闪过,少年的血溅在虞姬裙角,像极了她早晨插在鬓边的那朵红梅。

深夜,虞姬独自走出帐外。月光落在垓下古战场上,白骨堆得比城墙还高,她听见远处汉军大营传来的刁斗声,一下下撞在心上。乌骓忽然发出悲鸣,她走过去,看见它正在啃食冻硬的枯草,眼角挂着冰晶。

“乌骓啊乌骓,”她伸手抚摸它的鬃毛,“当年你跟着大王破釜沉舟,如今却要困死在这荒野里...”话音未落,便被身后的脚步声打断。

“夫人可知,大王今夜哭过?”是钟离眛的声音,这位楚军名将的铠甲已破破烂烂,脸上还沾着血污,“他坐在帐内,握着剑鞘上的‘项’字刻痕,像个孩子似的掉眼泪。”

虞姬转身,看见钟离眛手里攥着块碎玉,正是项羽从不离身的护身符。玉上的龙纹缺了一角,她想起彭城兵败那日,项羽为了护她突围,用这块玉砸向汉军骑兵。

“明日决战,”钟离眛将碎玉塞进她手里,“请夫人劝大王往阴陵方向突围,那里有臣埋下的粮草。”

她攥紧碎玉,棱角扎进掌心:“那你呢?”

“臣留在这里,”他摸了摸腰间的剑,“替大王挡些时辰。”月光映在他脸上,虞姬这才发现,这位昔日威风凛凛的将军,眼角已添了细纹。

天快亮时,项羽终于睡了。虞姬替他盖上锦被,看见他眉心紧蹙,像极了当年在会稽,听说叔父项梁战死时的模样。案几上放着他的铠甲,鱼鳞甲的缝隙里还沾着陈年血迹,她伸手拂去上面的灰尘,忽然摸到夹层里的东西——是片褪色的丝帕,上面绣着“虞”字,是她及笄那年送的。

“虞姬,”项羽忽然睁眼,声音里带着难得的柔软,“等回到彭城,我给你盖座华美的宫殿,比咸阳宫还气派,可好?”

她低头看着他,晨光落在他脸上,让那些伤疤显得柔和了些。她想起他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想起他分封诸侯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他在鸿门放走刘邦时的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