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听后纷纷低头思索,王抟率先说道:“陛下圣明,等您给出指示之后臣便去拟定章程。”
李侃笑着颔首,目光看向孙偓,“除了教育署,朕还决定成立福利署,专司百姓福利,扶危济困,在各州县设居养院、慈幼庄和安济坊。”
“丐者育之于居养院,病者疗之于安济坊,孤者养之于慈幼庄。”
众人再次面面相觑,孙偓似懂非懂,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恕臣愚钝!能否明示一二?”
李侃耐心解释道:“居养院就是让那些无家可归之人有个安身之所,提供衣食住行,让他们能生存下去。”
“慈幼庄则是收养那些失去双亲的孤儿,给予他们教育和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健康成长。”
“安济坊就是为生病却没钱医治的百姓提供医疗救助。”
孙偓恍然大悟,“陛下此举实乃大善,可这需要大笔的钱财,朝廷如何负担得起?”
李侃早有考虑,“可从各地的商税、田赋中抽取一定比例,再鼓励富商大户捐资,成立福利署能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有利于社会稳定,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大臣们听后,纷纷称赞,“陛下圣明!”
李侃接着说道:“福利和教育将纳入各级官员考核内容,敢于懈怠、弄虚作假者将严惩!”
“另外颁布胎养助产令,凡贫寒之家生育子嗣,经过福利署官员验证后,符合条件的家庭每生一个孩子都会给予一贯钱补贴,若子嗣过多无法抚养可入慈幼局。”
“此事就由孙尚书负责,尽快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形成律法,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确保教育署和福利署能顺利运转起来,让大唐百姓都能从中受益。”
孙偓面露难色,“陛下,全国有近两千个县,每个县哪怕只设三个福利机构也有近六千个,一个这样的机构至少占地几亩,仅建造费用就需要近百万贯。”
“一个机构哪怕只有二十人,总数也达到十二万人,一个人一个月即便是两百文钱,也需要近三万贯....”
李侃摆了摆手,“前期确实花费巨大,但可循序渐进,先在各州府所在地设立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至各县,战事结束,日后朝廷的税收会越来越多,完全有能力负担!”
“新律法尽快制定,新部门抓紧筹建,待明年元月一日施行后正式运作!”
“两年之内全国各州必须配置齐全,五年内推广至各县,若是谁完不成任务,直接问责!”
孙偓听后微微点头,“臣这便着手拟定具体实施办法。”
李侃又看向众人,“在福利署下设立工坊,让居养院中有劳动能力之人参与劳作,既能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也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日后可更好融入社会,在慈幼庄内设学堂,教育孩子读书识字。”
“此事关乎百姓福祉,望诸位齐心协力,早日让大唐百姓享受到福利与教育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