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旱魃肆虐,大唐治水图(2 / 2)

医途大唐 稻谷香 1729 字 16天前

负责都江堰修复的官员与水利专家们马不停蹄地赶到蜀地。抵达后,专家们迅速组建了多个勘查小组,每组配备熟悉当地水文地理的向导与经验丰富的工匠,分别对都江堰的各个关键部位展开细致勘查。

首先是鱼嘴部分,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分水建筑,形如鱼嘴,威风凛凛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勘查小组借助竹筏与绳索,小心翼翼地靠近鱼嘴。竹筏在湍急的江水中摇晃不定,专家们紧紧握住绳索,眼神专注而坚定。他们使用特制的测量工具,精确测量鱼嘴的角度与分水比例,发现因水流常年冲刷,鱼嘴部分石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动与位移,导致分水比例失衡。为此,他们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先组织大量工匠,用粗实的绳索将松动的石块逐一固定,工匠们齐心协力,喊着号子,将绳索紧紧缠绕在石块上。再采用榫卯工艺,制作出与石块契合的石榫与铁锔子,将相邻石块紧密连接。为增强稳固性,还在石块缝隙中填充由糯米汁、石灰、砂石混合熬制而成的特殊黏合剂,这种黏合剂不仅黏性极强,且防水、抗侵蚀性能优异。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每一块石块归位精准,专家们借助水准仪、罗盘等工具,实时监测施工进度与精度,稍有偏差便立即调整。工匠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的脸上满是专注与坚毅,手中的工具不停地挥舞着,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

接着是飞沙堰的修复工作。飞沙堰位于内江一侧,其作用是在洪水期泄洪排沙,保障内江灌区安全。勘查发现,飞沙堰上堆积了大量从岷江上游冲刷下来的砂石,堰体部分区域出现坍塌与磨损。修复团队首先组织人力,利用竹筐、铁锹等工具,将堆积在飞沙堰上的砂石逐一清理。工人们弯着腰,一锹一锹地将砂石铲入竹筐,再由其他人抬着竹筐运走。对于坍塌的堰体,先以粗壮的木桩打桩加固地基,工人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将木桩用力打入地下。再选用当地开采的优质条石,按照原有的坡度与高度,由下至上逐层堆砌。每砌一层条石,都均匀涂抹一层黏合剂,并使用石锤夯实,确保条石之间无缝隙。为了让飞沙堰在泄洪时能更有效地排沙,专家们还对堰顶的高度与宽度进行了精准测算与适度调整,使其既能在洪水期顺利泄洪,又能巧妙地利用水流的离心力将泥沙排入外江,保障内江的输水畅通。

宝瓶口作为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要道,其修复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宝瓶口是在玉垒山山体上人工开凿而成的狭窄通道,长期的水流冲击使得内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与青苔附着,影响了水流的顺畅性。修复团队先搭建起稳固的脚手架,工匠们身系安全绳索,站在脚手架上,手持錾子、刷子等工具,仔细地对宝瓶口内壁进行修整。他们一点点地凿去内壁上因磨损而凸起的部分,将附着的青苔、藻类等杂物清理干净,使内壁变得光滑平整。为进一步提升宝瓶口的通水能力,专家们还利用火药在合适位置进行小规模爆破,拓宽了部分狭窄区域。在施工过程中,为防止爆破对周边山体造成损伤,专家们精确计算炸药用量,并采用分段、间隔爆破的方式,同时安排专人实时监测山体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安全。

此外,为了更好地监测都江堰的运行情况,专家们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关键部位设置了一系列水位观测点与流量监测设备。水位观测点采用水尺与刻有刻度的木桩相结合的方式,能直观地显示水位变化;流量监测设备则利用水车带动齿轮计数装置,通过测量水流推动水车转动的圈数,精确计算出内江与外江的水流量。这些监测数据将由专人定期记录与分析,以便及时掌握都江堰的运行状态,为后续的维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武媚的坚定领导下,在林羽等一众大臣的精心谋划下,在无数百姓的辛勤劳作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每一项工程的进展,都承载着大唐度过此次旱灾危机的希望,关乎着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与大唐的未来走向。工地上,工人们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大唐未来的坚定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国渠、白渠的渠水逐渐流淌起来,滋润着关中大地;都江堰重新焕发活力,保障着成都平原的丰收;浙江海堤也变得更加坚固,守护着沿海百姓的安宁。大唐,正一步一步地从旱灾的阴影中走出来,迈向新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