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武卫杏林堂成立(2 / 2)

医途大唐 稻谷香 1795 字 15天前

林羽领命后,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武卫杏林堂”的设立工作中。然而,从一开始,困难便如潮水般涌来。

首要难题便是选址。林羽本想在长安城外靠近军营之处觅得一块合适之地,可当他带着幕僚四处勘察时,却发现事情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合适的地块要么被当地豪绅霸占,他们漫天要价,意图狠敲朝廷一笔;要么就是地形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的堂舍建设。

在一处看似理想的地块前,当地一位有名的乡绅李富田带着一群家丁,拦住了林羽一行人的去路。李富田满脸肥肉,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林大人,您看上的这块地可是我李家的祖产,风水绝佳。若朝廷想要,那可得出个好价钱。”林羽皱了皱眉头,耐着性子说道:“李员外,此乃朝廷为培养军医、保家卫国所设的‘武卫杏林堂’,意义重大,还望您能以大局为重,合理定价。”李富田却不为所动,反而提高了声调:“林大人,我一家老小可都指着这块地生活呢,少于三千两银子,这地可没法卖。”这价格远超正常地价数倍,林羽心中恼火,但又不能轻易动怒,只能暂且周旋,带着人先行离开。

解决完选址难题,师资招募又成了拦路虎。虽说太医院和军中抽调了部分人员,但数量远远不够。林羽广发告示,招募民间医术精湛之人,可响应者寥寥。在一次医馆拜访中,一位颇有名望的老郎中叹了口气对林羽说:“林大人,不是我等不愿为朝廷效力,只是听闻这军医培训,不仅要教授医术,还得在那模拟战场的环境里折腾,我等一把年纪,实在经不起这般折腾。况且,家中医馆也离不开人啊。”

资金方面同样捉襟见肘。朝廷先期拨付的专项资金在支付了前期的土地购置、部分建筑材料费用后,已所剩无几。向商户募捐的进展也不顺利,多数商户对资助“武卫杏林堂”一事持观望态度。林羽拜访了城中一位富甲一方的绸缎商王老板,好言相劝:“王老板,这‘武卫杏林堂’一旦建成,培养出众多优秀军医,保家卫国,您的生意也能更安稳地做下去,还望您能慷慨解囊。”王老板面露难色:“林大人,您也知道,这几年生意不好做,税赋又重,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面对这重重困难,林羽倍感压力,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在书房中对着“武卫杏林堂”的设计图纸发呆。但他心中那股为大唐军队提升医疗保障的信念从未动摇,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尽办法克服这些困难,让“武卫杏林堂”顺利建成。

得到皇帝的首肯,林羽不敢懈怠,最终选定了长安城外一处靠近军营、地势开阔且安静清幽之地。随后,林羽广招工匠,日夜赶工。短短月余,一座颇具规模的“武卫杏林堂”拔地而起。

堂内设施一应俱全,宽敞明亮的理论教室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墙壁上悬挂着人体经络图、草药图谱等教学用具;实操演练区摆满了各种医疗器具,如绷带、夹板、银针等,供军医们反复练习;模拟战场区则布置得逼真至极,营帐错落,“伤员”惨叫,时不时还能听到模拟的炮火声。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林羽精心挑选了师资队伍。太医院的首席太医张鹤年亲自挂帅,带领数位经验丰富的太医入驻“武卫杏林堂”,负责理论教学。军中威望颇高的老军医赵铁牛,也被林羽请来,负责实操演练和模拟战场的指导工作。

新征军医们陆续入驻“武卫杏林堂”,培训正式拉开帷幕。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堂内,便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从理论教室传出,军医们认真聆听着太医们讲解医理药理。到了实操时间,他们便齐聚演练区,在赵铁牛等老军医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各种急救技能,哪怕手指被绷带磨破,被银针刺痛,也无人喊累。

而在模拟战场区,更是一番紧张忙碌的景象。“战斗”打响,“伤员”不断被抬入,军医们迅速分组,有的负责检查伤情,有的进行止血包扎,有的则准备手术器械。他们在枪林弹雨的模拟环境中,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旧全神贯注。

随着培训的深入,军医们的医术和应急能力有了显着提升。几个月后,第一批经过“武卫杏林堂”培训的军医结业,他们带着满满的自信和扎实的医术,奔赴边疆战场。在战场上,他们凭借在“武卫杏林堂”所学,迅速、有效地救治伤员,大大降低了将士们的伤亡率。从前线传来的战报中,对这批军医的表现赞不绝口,他们成为了战场上的“生命守护者”,为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而“武卫杏林堂”,也在这一次次的实践检验中,声名远扬,成为了大唐培养军医的摇篮,为守护大唐将士的生命健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在大唐军事发展的历程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