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往昔愁云绕 今时瑞气盈 齐心谋富路 共护故园情(2 / 2)

山外吹来的风 天涯88 1491 字 21天前

“我说啊,我想在村口支个小摊儿,卖点自家编的手艺活,竹篮、草帽啥的,让外头的人瞧瞧咱们茅山涡的手艺,那叫一个精巧,保准让他们看了就爱不释手,牢牢记住咱这地方的美。” 说话的张大婶,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里闪着光,此刻她正坐在自家门口,手里拿着新编的竹篮,细细地摩挲着,那股子自信,就像她手里编的竹篮一样,结实又耐用,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茅山涡人的手艺传承。

“我呢,打算把果园再好好拾掇拾掇,引些外面的好果子品种进来种种,让咱这山里的水果也能改头换面,穿上新衣裳,走出这大山沟,去城里头露露脸,让全国人民都尝尝咱茅山涡的甜蜜滋味。” 李大伯边说边比划着,他刚从果园回来,身上还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果香,那眼神里既有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也有对新生活的无限渴望,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满足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果园丰收、水果畅销的盛景。

“还有啊,我琢磨着建个文化中心,把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故事、手艺、老歌儿,都好好地收集起来、传承下去,让咱的孩子们不忘根,也让外面的人走进来,听听咱们茅山涡的声音,看看咱们的故事。” 说这话的是村里的老教师王伯,他正坐在院子里那棵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槐树下,翻看着一本泛黄的旧书,那上面记载着村里的一些古老传统。他的话语里满是深情与担当,仿佛每一句话都在为这片土地的灵魂注入新的活力,让人听了心里既暖洋洋又沉甸甸的,为这份文化传承的责任而动容。

可这美好的背后,也并非一帆风顺。就拿村里土地流转这事来说,原本是为了引进投资商,发展乡村旅游,让大伙能有更多收入。可有些乡亲心里犯起了嘀咕,觉得祖祖辈辈守着的土地就这么交出去,心里不踏实。其中有个叫赵叔的,脾气倔得像头牛,说啥也不同意。他红着眼,脖子上青筋暴起,跟村干部理论:“这地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我死也不能卖!你们说的那些好处,都是虚的,我就知道没了地,我就没了根!” 村干部们苦口婆心,又是讲道理,又是摆事实,可赵叔就是油盐不进。

这时候,村里的老支书站了出来,他缓缓说道:“赵老弟啊,你还记得当年咱村里闹饥荒吗?那时候,大家都快饿死了,要不是邻村伸出援手,咱们哪能有今天?这土地流转,就像是咱们把自己的力量汇聚起来,去拥抱更大的世界,说不定能给咱们带来更多生机。就像当年大禹治水,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因势利导,才让百姓免受水患。咱们也得与时俱进,不能被老观念困住啊。” 赵叔听了,沉默许久,最后叹了口气:“老支书,我懂了,我这就签字。”

你听那风声,都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跟咱们茅山涡每个人的嗓子眼里憋着的那股子冲劲似的,响当当的!每个梦想啊,就跟田埂上的萤火虫,虽小,但聚在一起,那光啊,能照亮整个苍穹,能把咱们茅山涡的未来照得通亮通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