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官印调包计(1 / 2)

神探施公 清月风荷 1468 字 1天前

康熙二十三年春,淮安府城。

新任河道总督施世纶的官船缓缓靠岸,码头上早已挤满了迎接的官员。施公身着正二品锦鸡补服,头戴镂花金顶朝冠,站在船头望着这座即将托付给他的漕运重镇。春风拂面,却吹不散他眉间的一丝凝重。

\"大人,前任河道总督王大人已在码头等候多时了。\"师爷赵忠低声提醒道。

施公点点头,整了整衣冠,迈步下船。岸边鼓乐齐鸣,鞭炮声响彻云霄。一位身着同样品级官服的中年男子迎上前来,正是前任总督王士俊。

\"施大人一路辛苦!\"王士俊拱手行礼,脸上堆满笑容,\"下官已备好接风宴,就等大人莅临了。\"

施公还礼道:\"王大人客气了。本官初来乍到,还望多多指教。\"

两人寒暄间,施公注意到王士俊眼神闪烁,不时瞥向身后一名捧着锦盒的随从。那锦盒约五寸见方,外包黄绫,正是存放河道总督官印的印匣。

按照大清会典,官印交接乃头等大事。河道总督印为银质直钮方形印,印面二寸二分,厚五分,重二十八两,印文为满汉合璧的\"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关防\"十字。此印关乎漕运命脉,若有闪失,轻则丢官,重则掉头。

\"施大人,按例需先交接印信。\"王士俊示意随从上前,\"请验看。\"

施公接过印匣,感觉分量似乎略轻。他眉头微皱,仔细检查封条——完好无损,盖有王大人的私印。按规矩,封条完好即表示印信无虞,但施公多年断案养成的直觉告诉他事情并不简单。

\"王大人,可否移步衙署再行交接?\"施公提议道。

王士俊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笑道:\"自然,自然。大人请。\"

一行人来到总督衙门大堂。施公命人备好香案,郑重其事地将印匣置于案上。按制,新官上任需先祭拜官印,以示对朝廷威权的尊崇。

\"开印!\"施公高声道。

师爷赵忠小心翼翼揭开封条,打开印匣。当黄绫掀开的一刻,施公瞳孔骤然收缩——匣中确有一方银印,但印文却非\"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关防\",而是简简单单\"漕运畅通\"四个楷体大字!

\"这...这...\"王士俊脸色煞白,踉跄后退,\"不可能!下官昨日还亲自查验过!\"

大堂内顿时哗然。施公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封锁衙门,任何人不得出入!赵师爷,速去请淮安知府和驻防八旗都统前来见证!\"

待众人领命而去,施公戴上西洋眼镜,仔细检视这方假印。印为铜质鎏银,做工精细,若非印文不对,几乎可以乱真。他蘸了印泥试盖,发现印文清晰,但印泥颜色较真印略浅——真印用朱砂印泥经年累月,会在印面留下暗红色沉淀。

\"王大人,\"施公转向面如土色的前任总督,\"此印匣一直由何人保管?\"

王士俊额头渗出冷汗:\"回大人,自下官封印后,一直由贴身长随李贵保管,从未离身...\"

施公目光如炬,盯着那名捧着印匣的随从:\"李贵,你可有话要说?\"

李贵扑通跪地,连连叩头:\"大人明鉴!小的确实寸步不离,昨夜还将印匣枕在头下入睡,绝无可能被人调换啊!\"

施公沉吟片刻,突然问道:\"印匣上的封条可有异常?\"

李贵一愣:\"这...封条完好,大人方才也看见了...\"

施公摇头,指着封条边缘:\"你看这里,有极细微的水汽痕迹。真正的火漆封条干燥坚硬,不会出现这种被蒸汽熏软的迹象。\"

王士俊闻言,急忙凑近查看,果然发现封条边缘有曾被蒸汽熏开的痕迹,后又被人小心按回原处。

\"厨房!\"施公突然道,\"府中厨房在何处?\"

众人不解其意,但还是引着施公来到后厨。时近午时,厨房内蒸汽氤氲,几名厨子正在准备接风宴。施公环视一周,目光落在灶台旁的一口大锅上。

\"这锅每日何时使用?\"施公问道。

厨头李二忙答道:\"回大人,这蒸锅卯时便开始用,一直不停火到午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