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讨人嫌的权贵(1 / 2)

业火狂澜 微月疏砧 1067 字 25天前

田主想要少交佃农的人头税,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把佃农的户数减少,每个人租到的田亩增加就可以了。但当初为了少交税赋,把田地卖给寺庙的佃农当中,就会有一部分人彻底离开祖辈耕作的土地,从此再无立锥之地。事实上,少林、武当、青城,都有过驱逐部分佃户的举动。他们人多势众,又是武林大派,更何况还“占理”——你自己要把田卖给寺里的,卖田的文书上又没规定寺里必须要把田地租还给你?至于这地寺里是多少钱买的,那都是之前谈好的嘛,你自己也答应了……平日谈禅问道,慈眉善目的寺观们,在关系到实际利益的时刻,纷纷露出了獠牙。像少林、武当这样的大派,寺里勉强还需要些杂工,还肯留一部分人,给他们一口苦饭吃,老百姓被分化了,没闹出什么大症候来,但青城派三十五年前,就曾被退佃的佃户闹到山门跟前,要求购还自己的土地。

这样的诉求若放在别人手里,自然是没法满足的。既不占理,也没势力的佃户只能绝望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但三十五年前,成都府的主官是齐修,也就是纨素的祖父。他偏袒了那些佃户,要求青城派以当初收入土地原价一倍半的金额将土地卖还原主,并把这件事写成了一本洋洋洒洒的《抑扩寺田疏》,呈递朝廷,终于止住了各地寺观驱逐佃农,将农地租给更少的人耕种来省去税赋的风气。而数年后,当齐修离开成都,升入中枢主政之后,又针对自耕农“献田”做寺庙佃户的举动,要求重新丈量现有的寺田,规定以后寺田若再有在这一基础上增加的,就需要正常缴纳田税了。

佛慧派都是尼姑,本身人丁不旺,几代掌门人也都没有什么太强的物欲。在三十五年前,变法规定寺田也要交佃农人头税之时,便依着规矩补了税,并无驱逐佃农等事。待《抑扩寺田疏》横空出世之后,当时的掌门缘慈师太依样画葫芦,在庵外山口处租用了一处佃农的房屋,派了四五个俗家弟子在内,专门负责接待愿意购回土地的佃农,肯以原价将田亩售还给众佃农,且查验极严,坚决杜绝了大地主趁机兼并田亩的事情发生。此事经当时的济南府知府上报,先帝大为感动,赐了佛慧庵亲题牌匾“慈惠万民”,如今还挂在佛慧庵正殿之中。

但是从那以后,佛慧庵就算是上了“台面”,成了官面人物所需要的绝佳点缀了……缘慈师太圆寂之前,将掌门之位传给了她一干弟子中武功最差的明严师太,原因无他,明严师太口舌便给,容貌慈蔼,于讲经谈禅最通。佛慧庵的女尼自此常出没在达官贵人后院之中,入世极深,武学上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到十五年前,新一代佛慧派弟子四十人中,竟有十五人拎不动带铁环的四尺长刀。明严师太倒也不甚在意。她寻了巧匠,为这些弟子重做了兵刃,铸了单侧开刃,尖端也开刃的薄剑,又将不开刃一侧本应有的十八铁环简化为九环,供这些气力不继的年轻弟子使用。她还让自己的同辈师姐妹们修订了祖师所传的舞风刀谱,在其基础上简化和修改出了一本《舞风剑谱》,传与先天气力不足以舞刀的弟子。

此刻台上的年轻女尼,法号普韵的,手提的就是这样一把三尺半长,不太像刀也不太像剑的兵刃。她的动作仍是用刀的动作,重劈砍而非戳刺,正好与温家的枪法都是偏于战阵的本事,正斗得你来我往,旗鼓相当。

在这之前一场,普韵的师姐普灵是使原版舞风刀的。但那场之中,温家上场的是掌门续弦带来的女儿温筠。她用一对纤巧的峨眉刺,又兼轻功了得,击败普灵,夺下了属于温家的首胜。因此,普韵这一场难免心境有些急躁,觉得若是自己输了,本派这次凤鸣大会便止步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