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神话:药企美妆的“虚假繁荣”
广药集团白云山的美妆业务正在缔造一场资本狂欢——2024年线上销售额21.29亿元,同比暴增394%,抖音平台贡献超87%营收。但剥开数据外壳,真相触目惊心:
贴牌代工产业链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并不罕见,而其中的一些现象却让人深思。以“白云山眼部精华油”为例,这款备受瞩目的产品实际上是由广州珍迪好公司生产的。同样,“壬二酸泥膜”也是出自梵珂生物之手。品牌方仅仅提供商标授权,对于产品的研发几乎没有投入。
这种贴牌代工的模式背后,隐藏着一种低价倾销的逻辑。在50-60元的定价带上,这些产品瞄准了五环外的40+女性群体。它们利用“药企光环+明星同款”的话术进行洗脑式营销,试图吸引消费者购买。然而,实际情况是,单店转化率不足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
不仅如此,整个行业似乎都陷入了这种贴牌代工的漩涡。据统计,超过400家药企跨界进入美妆领域,其中90%选择了贴牌生产。这种现象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马应龙化妆品的净利润在短短5年内暴跌了82%,同仁堂美妆的销售额也遭遇了腰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贴牌代工模式还涉及到资本的谎言。药企的财报往往会将贴牌授权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从而制造出增长的假象。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透支百年品牌的信誉,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财务透析:为何宁卖牌子不造产品?
药企的“躺赚经济学”(以白云山为例):
指标 数据(2020-2024年) 国际美妆巨头对比
销售费用 281亿元 欧莱雅:3.5%费率
研发费用 38.5亿元 雅诗兰黛:12亿刀
贴牌毛利率 85%-90% 自研产品:50%-70%
暴利诱惑:子公司广州创赢靠授权“白云山”“王老吉”商标年赚1.27亿,利润率是自研产品的3倍;
研发失血:中药企业研发费用率普遍低于3%,72家上市药企中45家年研发投入不足1亿;
资本短视:贴牌模式3个月可推新品,自研需2年+,且失败率超70%。
三、消费者觉醒:低价滤镜下的信任崩塌
市场反噬信号已经非常明显:质量投诉如火箭般飙升。在小红书上,与“白云山美妆”相关的笔记中,竟然有高达 32%的内容都提及了“无效”和“过敏”等问题,这无疑给该品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代工品控成为了其难以言说的硬伤,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与此同时,品牌价值也在不断被稀释。在淘宝上搜索“同仁堂美妆”,竟然会跳出 500 多家非授权店铺,这意味着这个百年老字号已经沦为了贴牌集散地,品牌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更糟糕的是,复购率出现了悬崖式下跌。白云山美妆的用户半年复购率仅为 8%,而国际品牌的平均复购率则高达 3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该品牌所谓的“一次性收割”逻辑已经彻底破产,无法持续吸引消费者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