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东柏堂高澄殒命 晋阳地洋谋初现(2 / 2)

姐妹俩娇笑着拜谢,眼中尽是贪婪。

然而,高澄的野心不止于此。

他盘算着篡位,便想了个试探的法子——假借国本之事,入宫面见东魏主元善见,请求册立皇太子。

元善见哪知他的心思,欣慰道:“爱卿忠心为国,朕甚感欣慰。”

当即下诏,立皇子元长仁为太子。

高澄傻眼了。

他本想借此试探元善见是否有退位之意,哪知弄巧成拙,反倒让太子之位名正言顺地定了下来。

回府后,他气得摔了杯子,怒道:“这老东西竟真把太子立了!”

散骑常侍陈元康劝道:“大人不必急躁,此事可从长计议。”

吏部尚书杨愔也附和:“是啊,只要谋划得当,大事仍可成。”

高澄阴沉着脸,思索片刻,终于下定决心。

他召来心腹黄门侍郎崔季舒,咬牙道:“既然试探不成,那就直接动手!”

四人密谋至深夜,最终决定——加快步伐,筹备篡位!

膳奴兰京端着食盘,低头走进来,轻声说道:“王爷,请用膳。”

高澄正与元康等人议事,一见是他,猛地拍桌怒喝:“滚出去!”

元康一愣,忙问:“王爷,这是为何?”

高澄冷笑:“昨夜我梦见这奴才拿刀砍我!

留他不得,还敢让他送饭?”

兰京身子一颤,默默退下。

没过多久,他又回来了。

这次,他低着头,将食盘轻轻放在案上。

高澄大怒:“我说了不要你伺候,你还敢来?”

兰京忽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狠色。

他猛地掀翻食盘,从盘底抽出一把寒光闪闪的短刀,直刺高澄:“今日,我就要你的命!”

话音未落,门外又冲进几个持刀壮汉,个个杀气腾腾。

高澄脸色大变,转身就逃。

可慌乱中,他被椅子绊倒,脚踝一扭,疼得直冒冷汗。

眼看追兵逼近,他顾不得颜面,一头钻进了床底。

杨愔反应最快,转身就逃。

崔季舒吓得脸色惨白,慌不择路,一头扎进了茅厕。

只有陈元康挺身而出,拔剑挡在床前,怒喝:“休伤我主!”

兰京冷笑:“找死!”

刀光交错,元康虽勇,终究寡不敌众。

一柄尖刀刺入他的胸膛,鲜血喷涌而出。他闷哼一声,重重倒地。

兰京不再管他,带人围住床榻,乱刀齐下。

床板碎裂,木屑纷飞。高澄惨叫连连,可刀光如雨,血肉横飞。

片刻之后,一切归于寂静。

年仅二十九岁的高澄,就这样惨死在乱刀之下。

消息传出,柔然、琅琊两位公主听闻噩耗,不知是何心情?

兰京本是梁朝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不幸被高澄俘虏,沦为厨房里的奴仆。

兰钦心疼儿子,写信给高澄,愿意出重金赎人。

可高澄冷笑一声,把信扔到一边:“区区钱财,也配换人?”

兰京不甘心,亲自求情:“大人,求您开恩,放我回去吧!”

高澄却勃然大怒,命人将他杖打一百,还恶狠狠地威胁:“再敢提赎身,我就杀了你!”

这一顿毒打,彻底激怒了兰京。

他暗中联络几个同样受尽欺压的奴仆,咬牙道:“高澄残暴无情,我们不如拼死一搏!”

机会很快就来了。

高澄最近常去邺城北边的东柏堂,那里偏僻幽静,正适合他私会琅琊公主,密谋大事。

这天,他又屏退左右,独自与心腹议事。

兰京躲在暗处,握紧了刀,眼中闪过恨意:“今日,就是报仇之时!”

高澄的弟弟太原公高洋,正在邺城东边的双堂处理政务。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他猛地站起身,眉头紧锁。

“出什么事了?”

他厉声问道。

“回禀公爷,大将军府上……出事了!”

侍卫慌张地跑进来,声音发颤。

高洋眼神一冷,立刻下令:“调兵!立刻集结!”

转眼间,精锐士兵已列阵待命。

高洋二话不说,带人直奔东柏堂。

他动作极快,手下将士更是雷厉风行,不一会儿,叛乱的恶奴全被拿下,一个都没跑掉。

“全部处死!”

高洋冷冷道,“剁成肉酱,以儆效尤!”

处理完叛贼,他神色稍缓,对众人说道:“恶奴作乱,大将军虽受伤,但性命无碍。”

他指挥左右:“把大将军抬进床舆,用衣服盖好,就说他还活着,送回府上。”

这时,有人发现陈元康也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

高洋立刻命人用卧舆将他抬回府中救治。

陈元康痛得昏死过去,又挣扎着醒来。

他颤抖着手,想写遗书,却已无力执笔。

“祖珽……”他艰难地开口,“替我……写……”

功曹参军祖珽连忙上前,代他写下遗言,又按照他的口述,整理成奏章,呈报后事。

到了夜里,陈元康终于支撑不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高洋默默命人将他装殓,秘不发丧。

随后,他召来大将军督护唐邕。

“邺城内外,必须稳住。”

高洋沉声道,“你来安排。”

唐邕办事极快,片刻之间,将士调度、城防布置,全部安排妥当。

高洋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唐邕,果然是个人才。”

他低声说道,心中已有了重用之意。

一切安排妥当后,高洋留下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和杨愔镇守邺城,自己则率领精锐甲士入朝。

“臣请辞归晋阳。”

他向皇帝行礼,语气恭敬,却不容拒绝。

说完,他转身离去,背影坚定而冷峻。

魏主善见听说高澄死了,心里一动。

他转头对身边人说:“大将军这一死,怕是老天开眼。

这下权力该回到皇帝手里了吧?”

话音刚落,高洋已经带着人闯了进来。

他身后跟着八千甲士,黑压压一片。

其中两百多人直接冲上大殿台阶,个个撸起袖子,手握刀柄,眼神凶狠,像是随时要动手。

高洋大步上前,对着皇帝一拱手:“臣家里有点事,得回晋阳一趟。”

善见还没反应过来,高洋已经拜了两拜,转身就走。

皇帝愣在原地,眼睁睁看着他离开,脸色越来越白。

他擦了擦眼角,低声喃喃:“这人……怕是容不下我了。

唉,我这命,还能活几天?”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高洋回到晋阳。

晋阳的老臣们一向瞧不起他,觉得他不过是个平庸之辈。

可这次,高洋召集文武百官,当众议事。

他谈吐犀利,思路清晰,整个人神采飞扬,和从前唯唯诺诺的样子判若两人。

满座官员都惊住了,谁也不敢再小看他。

高洋又着手整顿政务。

他翻出过去的政令,一条条查看。

遇到不合理的,立刻修改,绝不拖延。

众人这才发现,原来高洋一直深藏不露。

直到今天,他的本事才真正显露出来。

第二年,到了东魏武定八年。

高洋见朝廷内外都已臣服于自己,这才正式为兄长高澄举办丧事。

东魏皇帝元善见亲自到太极殿东堂祭奠,赐下八万匹绢帛,追封高澄为齐王。

并赐予王印、天子专用的輼輬车、帝王仪仗黄屋左纛、羽葆鼓吹,还按照最高礼制准备了“九锡”之礼,谥号“文襄”。

与此同时,高洋被提拔为丞相,统领全国军队,掌管尚书省政务,并继承齐王爵位。

权力在手,高洋的心思渐渐活络起来。

他重用渤海人高德政为记室,对其言听计从。

金紫光禄大夫徐之才和北平太守宋景业,精通图谶之术。

二人私下议论:“太岁在午,正是改朝换代的时机。”

一日,高德政入见高洋,试探道:“丞相,天象有变,民心所向,您可有打算?”

高洋眯起眼睛,似笑非笑:“哦?什么打算?”

高德政压低声音:“自古天命不可违,如今东魏气数已尽,您何不顺应天意?”

高洋沉吟不语,心中却已翻涌。他并非不想称帝,只是时机未到,还需谨慎。

这时,民间忽然流传一首童谣:“一束藁,两头燃,河边羖劷飞上天。”

徐之才听闻,立刻拉着宋景业来见高洋。

“丞相,这童谣大有玄机!”

徐之才兴奋道。

高洋挑眉:“说来听听。”

宋景业解释:“‘藁’字两头燃烧,正是‘高’字;

‘河边羖劷’,‘羖劷’即羊,暗指您的名讳‘洋’;

‘飞上天’,便是龙飞九五之兆啊!”

高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却仍故作淡然:“童谣而已,岂能当真?”

徐之才急切道:“天意不可违,民心不可逆!

如今谶语应验,正是您登基之时!”

高洋背过身去,望着窗外,嘴角微微上扬。

他心中已有决断,只是还需再等等。

这童谣来得蹊跷,说不定就是徐之才等人暗中散布。

但无论如何,它确实给了高洋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权力、野心、天意,交织在一起。

高洋的下一步,会如何走?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