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缀:舞蹈的行列。
? 三雍:指辟雍、明堂、灵台,古代天子举行祭祀、典礼、教化等活动的场所,这里代指在这些场所举行的盛大典礼。
? 六佾(yi):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指一列八人,六佾即六列四十八人。按周礼规定,诸侯用六佾。
译文
盾牌、旗帜与雉羽、舞笛相互遮挡,舞者一进一退,行列各不相同。昔日在三雍之地举行盛大典礼,展现隆重的礼仪容态,如今陈列六佾之舞,以尊崇礼仪制度。
在大唐的灿烂历史中,祭祀活动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是沟通天地、缅怀先贤、祈愿家国昌盛的重要仪式,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这首由唐代佚名作者创作的《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送文舞迎武舞》,宛如一段时光的切片,将我们带回到那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透过文字,感受唐代宫廷祭祀的庄重与盛大。
“干旄羽龠相亏蔽,一进一退殊行缀”,诗篇开篇,诗人便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祭祀舞蹈的生动画面。祭祀的场地上,气氛凝重而庄严,“干旄”,那装饰着旄牛尾的旗帜,高高飘扬,威风凛凛;“羽龠”,舞者手中的羽毛轻盈灵动,编管乐器精巧别致。它们相互交织、彼此掩映,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韵律的画面。这些道具不仅是舞蹈的点缀,更是祭祀文化的象征,旄牛尾的稀有与珍贵,羽毛的纯洁与轻盈,都寓意着对神灵和先贤的敬重与尊崇,共同营造出庄重而华丽的祭祀氛围。而舞者们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一进一退殊行缀”,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每一次前进与后退,都遵循着特定的节奏和规范。行列之间的转换,犹如精密运转的齿轮,严丝合缝,毫无差错。他们的步伐轻盈而稳健,身姿挺拔而优雅,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祭祀仪式的敬畏之心。这种严谨规范的舞蹈编排,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对古代祭祀文化中秩序与规矩的深刻体现,展示着唐代宫廷祭祀的庄重与严谨。
“昔献三雍盛礼容,今陈六佾崇仪制”,颔联将视角从当下的舞蹈场景,拉回到对历史与传统的追溯。“昔献三雍盛礼容”,“三雍”在古代指代辟雍、明堂、灵台,是举行祭祀、朝会、教学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与之相关的礼仪活动规模宏大、仪式繁琐,代表着古代最为隆重的礼仪规格。这里提及“三雍”,是对往昔盛大祭祀礼容的回顾,那些庄重的仪式、肃穆的氛围,虽已成为历史,但依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体现出唐代对古代祭祀传统的敬重与传承。“今陈六佾崇仪制”,镜头又转回到眼前的祭祀现场,“六佾”,即六行六列的舞队,这是古代天子祭祀时专用的舞蹈队列,只有在最为重要的祭祀场合才会出现。在这场祭祀文敬太子庙的活动中,采用“六佾”之制,足见其规格之高、礼仪之重。舞者们在“六佾”的队列中翩翩起舞,一招一式都严格遵循着既定的仪制,从举手投足到转身亮相,无不展现出对传统礼仪的尊崇与恪守。这不仅是对文敬太子的敬重,更是对唐代宫廷祭祀文化的一次生动演绎,彰显着礼仪传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