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藕断丝连(2 / 2)

李邦彦听说马超是十四皇子天下兵马大元帅,慌忙伏地叩头不止,嘴里吃吃呐呐:“十四皇子大元帅阁下,老臣有眼不识金镶玉,还望殿下见谅!”

马超没有回音,童贯急急匆匆赶过来;童贯一直是枢密使统领大军。

枢密使就是后世的国防部长,童贯在国防部长任上打过胜仗也吃过败仗;但童贯始终坚持抵抗政策不主张割地赔款屈从金国,属于主战一派。

童贯看见宋徽宗后双手抱拳躬了几躬,道:“圣上召唤微臣有何旨意!”

宋徽宗指指马超道:“朕已任命马超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童贯笑道:“这个老臣知道,圣上未还朝之前,微臣和李刚、萧鼎、吕伯鉴就商量过,叫马大将军担当天下兵马大元帅!而且马超酷似圣上的十四皇子赵棣,大家都喊他十四皇子徐王殿下马将军!”

宋徽宗接上话:“马超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童爱卿要积极配合,毕竟你是老军骨!”

宋徽宗言下之意对童贯还是相信的,童贯诚惶诚恐感激宋徽宗,马超参上话:“请问童太师,陛下在位时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兵都指挥使都是谁?”

童贯见马超问起三大军门的头领来,直言不讳道:“殿前司都指挥使张楠,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李冰,侍卫亲军司步兵都指挥使田蠖!”

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是枢密院,枢密院统率三衙。

三衙也叫殿帅府、马帅府、步帅府。

即:殿前都指挥司(殿前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

三衙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

都指挥使为最高统率排第一位,副都指挥使第二,都虞侯第三。

马超见童贯讲出殿前都指挥使张楠,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李冰,侍卫亲军步兵都指挥使田蠖的名字,又道:“这三人与东宫的关系如何?”

东宫又称太子宫,宋徽宗上一世做皇上,立大皇子定王赵桓为太子。

赵桓的老师叫耿南肿,是个主张投降的大奸臣。

赵桓在位一年多时间,偏听偏信耿南忠,以惊人速度免除了26名大臣职务,还杀了他爹宋徽宗在位时肱股之臣。

赵桓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涧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登上皇位后在其老师耿南仲的教唆下,总是拒绝李纲等忠良拯救国家的好政策。

而对其师耿南仲却是百依百顺,每言必听。

耿南仲是投降派的代表,金兵入侵期间,他联合、吴敏、白时中主张领土分离以求维持国家和平。

耿南仲任职期间主要做了两件坏事:

一是疯狂排斥持不同政见者,李刚、种师道、种师中这些主战派不是被剥夺军权就是发配边远恶州,连前来勤王的西军也被这些投降派拦在半道上遣回。

而是摇尾乞灵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换取金国退兵。

进一步退三步的战术只能激起狼群的贪婪本性,不吃掉到嘴的肥肉怎么能叫畜生?

朝堂上的争斗甚至比对金前线还激烈。

耿南仲以小人之心与同僚作斗争,试图消灭主战派大臣。

这个劳什子火上浇油,加速了北宋的覆灭。

耿南仲提出的割让三镇的恶毒策略,完全是向金国打开三北防守大门,北宋不想灭亡也得灭亡。

我们先说太原——山西地区,有两处最为紧要,一个是大同,另一个就是太原。

大同,即幽云十六州的云州。作为山后诸州的中心枢纽,大同一直是游牧民族从山西方向进攻中原的第一站。

北宋没能收回山后诸州,所以,大同再重要,跟北宋也没关系。

太原却是北宋在华北的脊梁枢纽。

太原北通大同、南向上党、西走陕西、东往河北,军事、政治、经济比大同不知重要了多少倍。

丢了大同,还有太原。但丢了太原,山西方向就是洞穿。

太远一旦落入敌手,河北、陕西方向会受到极大威胁。

金军如果以太原为中心,想打哪就打哪。

而太原丢失后北宋不知道在哪设防。

就当时形势来讲,完颜宗翰率领的女真西路军之所以没能如期会师汴京,就是因为太原没被攻克。

所以,太原不能割让。割让太原,北宋就相当于敞开山西大门“欢迎”金军入主中原。

河间,即今天的河北省河间市,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瀛州。

瀛州先入周再入宋,所以燕云十六州变成了十四州,为了凑整,又把景州(今河北遵化)、易州(今河北易县)算进去。

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个猛人之后,北宋能抗住契丹人,凭的就是两州三关之地,也就是关南地区。

公元1004年,契丹举国南征,首战就是瀛州,举国辽军竟奈何不得瀛州。

于是,辽军撇开瀛州、一路向南,一直赶到黄河边上的澶州、剑指汴京,逼着北宋割让关南地区。

宋真宗举国应战、硬刚契丹,最后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承诺每年给辽三十万岁币,辽国承诺放弃关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