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初现分歧(2 / 2)

而与此同时,在永平市委,书记杜庆海组织的“闭门会”上,一位老常委忍不住发问:

“我们都按照省委部署搞机制改革,怎么最后被挂出来批评的是我们?”

“机制一出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那以后谁还敢干事?”

会议室沉默了一秒,紧接着传出一声叹息。

“以前是上面说干我们就干,现在还得看系统怎么看我们。你说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有人私下甚至开始联络其他地市,酝酿成立“机制政策联合反馈组”,准备向省委“集体反映机制推进问题”。

……

回到星城市。

赵斌将一份“南部地市机制阻力情报”交给李一凡:

“书记,这事如果不处理,机制扩展下去就会陷入‘表面服从,实则抗拒’的泥沼。”

“他们不明着反,但每一个环节都能拖。”

“等拖瘫机制,他们就可以回到老套路。”

李一凡看着报告,缓缓站起。

“你准备好一套方案。”

“我要见一批人——不在会议室,在调度平台。”

……

两天后,机制平台首次邀请十个地市分管组织与项目的干部进入平台主控室。

李一凡站在最中央的屏幕前,冷静地说道:

“今天不发言,不开会,不总结。”

“只做一件事——请各位看完这三个月你们各自地市在机制平台上的完整行为记录。”

“每一次调度失效、数据打包、节点替代、指令下达延迟,全都可视化生成。”

“你们现在看见的,不是你们的工作。”

“是你们在系统里的影子。”

“如果你们愿意相信影子比自己真实,那你们就不配做领导干部。”

会场内一片死寂。

这场演示之后,三位分管项目的地市常委当场表态,将按照机制平台反馈启动整改。

还有两位请求暂停数据发布,理由是“数据结构需优化”。

李一凡没有回应。

只是淡淡丢出一句:

“从今天起,系统将增加一个提示语。”

“每一位平台用户登录机制界面时,将看到八个字。”

“记录行为,重塑责任。”

“你们以为机制是奖赏系统,其实,它是历史记录仪。”

“做了什么、没做什么——都会留下。”

……